原標題:巍巍黨史憶征程紅色火種永不息

海豐紅場內革命烈士雕塑巍然屹立。
海豐縣城紅場內彭湃的雕像。
彭湃的孫女彭伊娜做主題演講。
社科專家話汕尾紅色文化名片活動啓動儀式。
專家圍繞紅色文化名片展開討論。
掃碼看精彩活動現場。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葛宇飛

  提起蘇維埃,就不得不提汕尾海陸豐根據地。91年前,彭湃同志領導海陸豐人民羣衆,在這裏開創了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建立了全國十三塊革命根據地之一——海陸豐根據地。

  91年後的今天,紅色的火種仍在這片土地上延綿不息。目前,汕尾市共有革命遺址615處,是全省革命遺址最多的地級市。

  8月2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革命歷史大講堂——社科專家話汕尾紅色文化名片”活動在汕尾舉行。

  活動現場,專家重點推介了紅宮紅場、彭湃、周恩來金廂脫險、歸國抗日南僑機工張光旺等20張汕尾紅色文化名片。有市民參觀彭湃故居後,當即表示“我要入黨”。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紅色·名片

  紅宮紅場:

  全國首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在此誕生

  走進紅宮紅場之前,一條色彩豔麗的紅色文化街異常奪目。站在紅場大門放眼望去,周邊建築外牆主體色調均爲紅黃相間,整條文化街與紅場大門相互呼應、融爲一體。

  儘管已是下午5時,紅場廣場內仍聚集了不少遊客,他們在彭湃烈士像前合影,在“浴血奮戰”等大型雕塑前駐足。90多年前,彭湃領導海陸豐人民掀起的農民運動,彷彿就在眼前……

  “這裏便是海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會址。” 紅宮紅場講解員張曉彤指着紅宮裏的大成殿說。走進大成殿,內場四周牆壁都被粉刷成紅色,牆上掛有兩面黨旗,周圍還掛有諸如“廢除封建勢力”“打倒土豪劣紳”等標語。

  然而,紅宮紅場並非從一開始便是紅色的。張曉彤介紹,紅宮原是建於明代的學宮,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1927年,在中共東江特委和彭湃領導下,海陸豐地區人民經過前後三次武裝暴動,終於在當年10月奪得政權。此後彭湃選擇在此召開海豐縣工農兵代表大會,由此宣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成立。爲了體現紅色革命的特點,當時將大會會場四周都一律粉刷成紅色。後來,革命政權的許多重要會議都在學宮召開,這裏由此被稱爲“紅宮”。

  點評:汕尾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莫春雲認爲,紅宮紅場如今不僅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汕尾的文化地標之一。而紅宮內的革命文物展覽室裏不僅展出彭湃烈士的諸多珍貴遺物,還有一面90年前的海豐縣第八區建築工會會旗,這面旗上有鐮刀和斧頭等圖案,可以說是中國共產黨黨旗的最早雛形之一。

  彭湃:

  廣州農講所首任主任便是他

  “這裏纔是我的故鄉。”儘管定居深圳,年近六旬的彭伊娜每年都會回到海豐的彭湃故居看看,這是她爺爺彭湃從小長大的地方。

  彭湃故居與紅宮紅場相隔不到2公里,是一座西式洋樓。講述爺爺的一生時,彭伊娜總喜歡從這座洋樓說起。

  彭伊娜說,1896年,彭湃出生在海豐縣一個大地主家庭,富甲一方。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期間,彭湃經過認真地尋求,在《共產黨宣言》滋養下,成爲馬克思科學共產主義信仰者,後毅然回國肩負起了救國救民和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使命。

  彭湃來到農民之間,宣傳革命思想。爲了取得農民信任,他還焚燒自家田契。如今,彭湃故居門前的《彭湃燒田契》雕塑記錄了這段歷史:1922年11月,爲了顯示革命決心,彭湃當衆焚燒了自己及母親名下(彭湃兄弟共7人)的田契,涉及田產摺合超過5300畝。

  1924年7月,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創立,彭湃成爲創立人和首任主任。他也將自己對紅色革命和農民運動的理解帶到廣州,傳向全國。

  1926年,毛澤東稱彭湃爲“農民運動大王”。2009年9月10日,彭湃被評爲“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彭伊娜說,她每次回到彭湃故居,向朋友講解彭湃革命的一生時,總有不少遊客圍過來旁聽。“這次還有一位遊客聽了之後當場b表示‘我要入黨’。”彭伊娜說。

  點評: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處長、《紅廣角》雜誌主編呂湛忠稱,彭湃不僅是海陸豐人民的優秀兒子,是廣東幾千萬農民的領路人。他在堅持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除惡揚善、追求社會公平正義,不尚空談、切實爲農民羣衆解決實際困難,大膽探索、用於實踐等方面,塑造的光輝形象深入人心,不僅是在革命戰爭年代,在新時代同樣是榜樣。

  周恩來金廂脫險:

  爲中國革命保存有生力量

  陸豐金廂洲渚村外海灘上,一座周恩來渡海紀念碑巍然聳立。年過四十的黃澤羣,經常聽父親講起周恩來金廂脫險的故事。他的爺爺,正是當年負責照顧病重的周恩來,並將他安全護送出海前往香港的黃秀文。

  黃澤羣用鑰匙打開一座舊宅的大門,這裏是他的祖屋,也是當年周恩來搶渡碣石灣前居住的地方。

  1927年10月初,在中共汕頭市委書記楊石魂陪同下,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前委書記周恩來及同行的起義軍前敵總指揮、11軍軍長葉挺,11軍黨代表聶榮臻來到陸豐,與中共陸豐南塘區委書記黃秀文取得聯繫。當時周恩來身患瘧疾,楊石魂僱了一頂轎子,抬着周恩來,來到金廂黃厝寮村,住在黃秀文的家裏,治療休息近10天,受到地方黨組織及黃秀文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隨後,在楊石魂、黃秀文的陪同下,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趁夜色在金廂洲渚村海邊,乘木船渡海,安全抵達香港。周恩來在香港病癒後前往上海。

  “這是當年周恩來總理睡的牀。”黃澤羣指着舊宅裏一張破舊的木牀說。如今,這座房子已成爲汕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裏面展出部分周恩來用過的物品。“這是當年我爺爺爲周恩來總理煲藥時用的鍋,這是周總理臨走前送給我爺爺的鐵箱……”黃澤羣看着屋內的展品,如數家珍。

  點評: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副處長張麗紅介紹,周恩來金廂脫險後到中央工作,從日後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領導人對中國革命所做的巨大貢獻來看,可以說金廂人民確實做了一件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他們在革命低潮期爲中國革命保住有生力量。

  紅色·聲音

  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處長、《紅廣角》雜誌主編呂湛忠:

  汕尾承載着很多厚重的紅色革命歷史,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條村、每一條海岸線、每一幢建築,彷彿都在述說一段段歷史。最近汕尾新發現並確定的革命遺址增加了509個,這些新發現,讓汕尾形成了革命遺址羣,具備了連片保護利用的價值。

  宣傳部門應主動與省委宣傳部溝通,努力將汕尾較爲集中連片的革命文物列入國家級的保護利用範圍,進行集中連片保護、建設和利用。

  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副處長張麗紅:

  汕尾產生了很多黨史上有名的人和事,如彭士祿、黃旭華都是工程院院士、第一代核潛艇的總設計師,一個負責核動力,一個負責艇身製造,都爲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

  建議可以請一些“紅後代”到汕尾海陸豐地區走走、采采風,對宣傳和保護汕尾本地文化名片也有很大幫助。

  汕尾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莫春雲:

  “紅色名片”活動,從多個層面比較直觀地喚起了汕尾市人民羣衆對海陸豐革命鬥爭史的紅色記憶和紅色感動,增強了對家鄉的自豪、自信和熱愛,較好地發揮了教育廣大黨員幹部和羣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不忘紅色革命歷史的宣傳教育作用。

  海豐縣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顏維如:

  “革命歷史大講堂——社科專家話汕尾紅色文化名片”活動是一次成功的嘗試,通過專家現場解說、各新聞媒介平臺共同推介,激發了全市人民對家鄉革命歷史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紅色文化名片活動影響很大。現在走到哪裏,羣衆都在問:“我們海豐有幾張名片,有沒有我們村的?”關注海陸豐紅色革命歷史的內容,正成爲汕尾市民熱議的話題,希望這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活動辦得更多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