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死後,明朝也將隨他一同消失。

他是一個極其健談的人,因口才而上位,明朝也因他的口才而走向了深淵。

明朝末年,無論是遼東還是豫陝,皆是多事之秋,從萬曆到崇禎,四任皇帝無一能解決明朝的危機。時至崇禎年間,農民起義已發展到新的高度,卻沒有人能遏制住它。閣臣換了一個又一個,軍隊派了一批又一批,最終皆是無功而返。心急如焚的崇禎皇帝最終找到了一個人——楊嗣昌。

這位楊嗣昌,就是民間盛傳的楊閣老。

楊嗣昌,字文弱,武陵人,萬曆三十八年中進士,最後升至南京國子監博士。就是這麼一個年少有爲的人,日後將成爲崇禎爲數不多特別器重且信任的人。但也是這麼一個人,用一張嘴毀了明朝。

01

巧舌如簧,上疏救父

楊嗣昌雖然大有爭議,但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會說話的人。

早在萬曆年間,曾任戶部福建司主事的他,在《駁承天備監參提佃戶稿》中批駁官員欺壓佃戶,大肆斂財,致民不聊生,要求勘問腐敗官員。疏中慷慨激昂、同情蒼生,但從日後他的所作所爲來看,這不過是一場表演罷了。用黃仁宇老先生的話,就是沽名釣譽、“訕君賣直”。

這樣一個平日裏巧舌如簧、左右逢源的人,常常企圖討好兩邊。他的牆頭草行爲被東林黨人所記恨,於是在他父親楊鶴下獄時,東林黨人便對楊嗣昌落井下石,上疏告狀,聲稱楊嗣昌下屬犯事。情急之下,楊嗣昌並沒有放棄父親,他甜言蜜語乞求皇帝讓他受死以換父親平安,皇帝在他三次的感情攻勢下,讓楊鶴免於死刑。

02

陝地賊亂,披掛上陣

隨着父親入獄,楊嗣昌的仕途黯淡起來。本以爲未來無望的他,在正確的時間裏,進入了錯誤的崗位。

崇禎九年,農民起義的局勢已經不同往日。由於其父親楊鶴的招撫政策失敗,以及明軍的殘暴,招致越來越多的民衆投身起義中。一籌莫展的崇禎皇帝想到了被閒置的楊嗣昌,把他招到面前詢問對策,此時楊嗣昌說得頭頭是道,還提出了許多“良策”。《明史》載:“明年三月抵京,召對。嗣昌通籍後,積歲林居,博涉文籍,多識先朝故事,工筆札,有口辨。帝與語,大信愛之。鳳翼故柔靡,兵事無所區畫。嗣昌銳意振刷,帝益以爲能。”

崇禎帝

但是崇禎皇帝只看到表面,沒注意到楊嗣昌只是一個會耍嘴皮子的人。楊嗣昌雖然提出三大策略:制定戰略;議兵議餉;推薦人材。但實行這些策略都需要大量的物力財力,光是白銀就得要二百八十萬八千兩,同時還要精兵七十三萬人。面對巨大的人力財力,無論皇帝還是大臣都沒有願意出錢的。

於是,楊嗣昌只能出了一個飲鴆止渴的餿主意——稅務均輸。《明季北略》記載:“計臣苦於無餉,兵部尚書楊嗣昌建議,因改糧爲均輸,以濟軍食。因加賦二萬兩。下詔日,暫累吾民一年。”

所謂“暫累”其實就是不還,這一舉動等於是殺雞取卵。楊嗣昌憑藉着一張嘴,就讓民脂民膏盡爲朝廷收割,他的所作所爲只會讓農民起義軍越打越多。但是明廷並不在意,崇禎在滿心歡喜中,任命楊嗣昌爲兵部尚書。

03

十面之網,四正六隅

楊嗣昌曾在《敬陳安內第一要務疏》說明:“人之一身,元首爲重。邊烽訌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腹心之內,中之甚深。”他認爲外敵可暫緩,內亂必須平。

於是他提出了“十面之網”: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這四個地區爲四正,以剿爲主,因爲農民軍經常在此地流竄;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這六個省份爲六隅,任務爲“時分防而時協剿”。

十面之網建成後,他自大地認爲:“今則網張十面,刻值千金,斷斷不容磋過矣。臣計邊兵到齊,整整在十二月、正月、二月爲殺賊之期。”

可是這十面之網猶如千里長堤,一旦有一處被破,則滿盤皆輸。且不說當年薩爾滸之戰時,努爾哈赤專心攻擊一處便讓四路攻勢奔潰。如今,楊嗣昌提出的殘民政策讓包圍網內外都充斥着“潛在叛賊”,農民起義軍只會越來越多。

04

用人不當,內鬥在行

雖然“大網”已經張起,但是執網人卻沒被好好篩選過。

楊嗣昌由於在官場中摸爬滾打,學會了許多溜鬚拍馬和察言觀色的手段。而這些官場生存之道卻讓明王朝難以生存。

當初楊嗣昌提出十面之網時,會突然任用主和的熊文燦,令後世十分不解。其實他會任用熊文燦竟是因爲崇禎喜歡文燦。起初熊文燦只是總督兩廣軍務,後因朝廷派人找他,他在酒席之間慷慨激昂,指點江山,聲稱有計平亂,可朝廷派來的太監並不知道這些都是酒後誑語,被崇禎得知後,立刻想讓他上任。楊嗣昌見勢想奉承崇禎,便說文燦可以成大事。

孫傳庭對此有異議:“軍兵屢戰,多經潰乏受挫之苦;連年征戰,民力疲竭。”結果崇禎皇帝沒有接受孫傳庭的諫言。楊嗣昌對此事發難,跑到皇帝那兒胡攪蠻纏,指責孫傳庭阻礙陝西軍務,嚇得孫傳庭只能上疏申辯。

於是,靠着一張嘴,兩個不靠譜的主就這樣開始了平亂事業。

孫傳庭的阻擾招致了楊嗣昌的記恨。早在崇禎十一年時,孫傳庭將李自成大軍打得只剩十八騎,孫傳庭上報戰況時,楊嗣昌故意不奏孫傳庭的功勞。崇禎十二年,楊嗣昌委任洪承疇薊遼總督,孫傳庭所統秦兵則留守薊遼,孫傳庭反對,楊嗣昌不予理會,致使孫傳庭憂鬱而耳聾。同年,孫傳庭被調去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上疏請見皇帝,但被楊嗣昌阻撓。內心惱火的孫傳庭打算稱疾還鄉,卻被楊嗣昌污衊是詐病逃責。此番話語讓崇禎帝對孫傳庭勃然大怒,孫傳庭被貶爲平民並關入大牢。

除了排擠忠良外,楊嗣昌還由於“禍從口出”導致自己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權。

崇禎十年,左良玉於舒城六安大破起義軍,連戰三捷。雖是喜事,可左良玉卻把這一切歸功於自己不聽令。張國維和楊嗣昌都曾命令他進軍支援圍剿,可他都以事務繁忙搪塞,最後卻因爲沒有執行楊嗣昌的命令打了勝仗,左良玉於是決定不再聽從楊嗣昌。

對此不滿的楊嗣昌想懲治左良玉,他暗中找賀人龍談話,企圖用賀人龍壓制左良玉。《明季北略》記載:“嗣昌乃只密疏於朝,請以人龍代良玉,佩將印。”

這本是給各地部隊下馬威的好機會,結果左良玉在瑪瑙山又打敗了張獻忠,楊嗣昌心虛,害怕得罪左良玉,便出爾反爾。《明季北略》記載:“既而聞瑪瑙山之捷,後奏留良玉,佩將印如故,別加人龍職銜,須後命。人龍怏怏。良玉知之,意亦恨。當獻忠遁伏山中,千餘殘寇可盡,乃良玉以奪印懷慚,人龍復以歸印觖望,遂逡巡不復深入。皆嗣昌兩帥之心,玩寇故也。”

楊嗣昌爲了逞一時口舌之快而上奏左良玉的種種不良行爲,結果又因心理素質不強,導致政敵和政友都不再信任他。由於喪失兵權,楊嗣昌的剿匪業務就沒平常那麼好辦了。

05

魚活網破,塵埃落定

陝西起義造就了兵部尚書楊嗣昌,但也毀了他。

隨着八大王提出“以走制敵、避實擊虛”的戰略,農民起義軍不再與楊嗣昌兜圈子,而是決定跳出這張看似緊密的網。爲解決燃眉之急,楊嗣昌再次展現嘴巴的魔力,《明季北略》裏記載:“嗣昌首倡衆斂一議加剿餉三百萬兩,又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兩,合舊派每年加二千三百萬,以致民窮盜起。”

一開口就要二千三百萬,看似容易籌集,可終究是薅百姓的羊毛。

但他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仍然被採納,隨之而來的則是民怨四起,起義軍越來越多。雖然崇禎十三年,楊嗣昌的下屬左良玉曾在瑪瑙山之戰中擊敗張獻忠,還奪得對方虎符、鏤金龍棍、令旗、令箭以及妻妾,但這一切都不過是迴光返照。

隨着張獻忠和羅汝才入川,朝廷的麻煩越來越多,楊嗣昌爲了給自己開脫,已經放棄了自己的顏面,上疏稱:“豈期蜀兵之脆,將領之愚。”一味地怪罪地方守軍將領不配合。

崇禎十四年正月初四日,張獻忠、羅汝才攻克通江縣,楊嗣昌一面命令總兵猛如虎等加緊追擊,一面連續九次檄調駐紮在湖北鄖陽地區的左良玉部進川堵截,但兩方面皆無效果。隨着農民起義軍勢如破竹攻克襄陽,殺死襄王,楊嗣昌內心已然成灰,在營中的他不斷收到噩耗。他發現自己再也沒法用三寸不爛之舌把問題解決。

最終,崇禎十四年三月初一日,楊嗣昌死於湖北沙市徐家花園。可他的死卻一直存在疑點,《明季北略》和《綏寇紀略》都記載他是自縊:“辛巳二月初二丙子,嗣昌在荊聞變,慚憤自縊于軍。時,河南已陷,福王遇害,嗣昌度不免,遂自盡。”但他的孩子卻在《孤兒籲天錄》中表示父親是病死。無論病死還是自殺,他都是在內心困苦中離開人世。

06

死後問罪,開棺戮屍

起初崇禎念在舊情並不想追究他,可後來由於局勢惡化外加旁人蠱惑,惱怒的崇禎發覺自己過去盡是被楊嗣昌忽悠,於是下令要對楊嗣昌開棺戮屍。

崇禎之死

《明史》記載:“後獻忠陷武陵,心恨嗣昌,發其七世祖墓,焚嗣昌夫婦柩,斷其屍見血,其子孫獲半體改葬焉。”楊嗣昌原本或許可以安安心心當個文人,但身居高位卻無法成事,誰之過?他死後,明朝也將隨他一同消失。

參考資料:《明史》,《楊嗣昌集》,《明季北略》,《綏寇紀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