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由柳州特有的軟韌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筍、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蘿蔔乾、鮮嫩青菜等配料及濃郁適度的酸辣味和煮爛螺螄的湯水調合而成,因有奇特鮮美的螺螄湯,使人喫一想二。”生榨米粉是壯族人的美食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和九月十五,是附近各壯族鄉村的大節,各家各戶除了準備大魚大肉,大擺筵席外,做生榨粉是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米漿提前磨好,滴乾水份,用布包起來,放進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兩三天的時間,讓米漿微微地發酵,帶一點點酸味,會客當天,支起大鍋燒熱水,榨粉,另一頭熬上一大鍋的骨頭湯,半肥瘦的豬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頭菜,一起炒香,榨好米粉,裝碗,澆上一大勺頭菜肉末,撒上蔥花,加點油豆腐,澆上一勺湯,開喫。

米粉,漢族特色小喫,是中國南方地區非常流行的美食。米粉以 大米爲原料,經浸泡、蒸煮和壓條等工序製成的條狀、絲狀米制品。米粉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煮不糊湯,幹炒不易斷,配以各種菜碼或湯料進行湯煮或幹炒,爽滑入味,深受廣大消費者(尤其南方消費者)的喜愛。米粉品種衆多,可分爲排米粉、方塊米粉、波紋米粉、銀絲米粉、溼米粉和幹米粉等。它們的生產工藝大同小異,一般爲:大米—淘洗—浸泡—磨漿—蒸粉—壓片(擠絲)—復蒸—冷卻—乾燥—包裝—成品。

老友粉是廣西南寧的本土美食,於2007年入選南寧公佈的首批2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寧人認爲酸辣可口的老友粉夏天喫着開胃,冬天喫着驅寒。老友粉是當地沒有階層分化的小喫代表,非常具有民生氣質。這種粉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 把酸和辣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南寧小喫的獨特風味之一。

雖然老友粉現今大行其道,而 其原版則是老友面。關於老友面的來歷有一個典故:上世紀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顧週記茶館喝茶,有幾天因感冒沒有去,週記老闆十分掛念,便將精製麪條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筍、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熱麪條一碗,送與這位老友喫。熱辣酸香的面頓時使老翁食慾大增,他發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後老翁感激不盡,書贈“老友常臨”的牌匾送給周老闆,“老友面”由此得名並漸漸名揚八桂。

生榨米粉又稱生榨粉,最傳統的生榨米粉來自南寧蒲廟鎮,生榨米粉以軟、滑、香,還有與衆不同的微酸而聞名。據說,這種微酸的形成 並非加入食用酸醋,而是加工米粉過程中由於產生了一種能助食物消化的 酵母菌的作用後自然形成的,是米粉本身的味道。“喫生榨米粉就要喫這種‘餿味’,那才正宗。”生榨米粉是壯族人的美食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和九月十五,是附近各壯族鄉村的大節,各家各戶除了準備大魚大肉,大擺筵席外,做生榨粉是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米漿提前磨好,滴乾水份,用布包起來,放進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兩三天的時間,讓米漿微微地發酵,帶一點點酸味,會客當天,支起大鍋燒熱水,榨粉,另一頭熬上一大鍋的骨頭湯,半肥瘦的豬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頭菜,一起炒香,榨好米粉,裝碗,澆上一大勺頭菜肉末,撒上蔥花,加點油豆腐,澆上一勺湯,開喫!另外一些壯族地區的生榨米粉的湯用魚做的也非常鮮美。

螺螄粉的鮮、酸、爽、燙,辣味也是它的獨特之處。它由柳州特有的軟韌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筍、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蘿蔔乾、鮮嫩青菜等配料及濃郁適度的酸辣味和煮爛螺螄的湯水調合而成,因有奇特鮮美的螺螄湯,使人喫一想二。

紅通通的是漂浮在上面的一層辣椒油,綠油油的是時令青菜,鮮美的螺螄湯滲透每一根粉條,螺螄粉中的辣椒油與普通的辣不同,此種帶着有侵略性的辣,嫩滑香酥得讓人忘了本位。螺螄粉之所以叫做“螺螄粉”,是因爲 它的湯是用螺螄熬成的緣故。外地人可能不習慣螺螄粉湯辣和腥的味道,而這恰恰是螺螄粉最大的特色。精心熬製的螺螄湯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香而不膩的獨特味道。柳州螺螄粉都會帶着一股濃濃的奇葩的 “臭”味, 這股“臭”味來源於螺螄粉裏的酸筍,它是新鮮筍經工藝發酵後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讓許多人“退避三舍”,但懂得欣賞它的內涵的人,就會知道,它是香而不腐的,聞之開胃,想之流涎,喫之打滾。

桂林米粉到底是哪個做出來的呢?原來,秦王嬴政爲了統一中國,派屠睢率50萬大軍征戰南越,緊接着又派史祿率民工開鑿靈渠,溝通湘江、灕江,解決運輸問題。南越少數民族勇猛強悍,不服秦王。秦軍三年不解甲,武器不離手,可見戰鬥之激烈。由於南越地處山區,交通不便,秦軍水土不服,加上糧食供應困難,大量士兵經常捱餓、生病。這些西北將士,天生就是喫麥面長大的,西北的拉絲面、刀削麪、羊肉雜碎湯泡饃饃,都是他們的美味佳餚。如今他們遠離故土,征戰南方,山高水深,糧食運不上來,人不可能空着肚子行軍打仗,只有就地徵糧,以解決食爲天之大事。

但南方盛產大米,卻不長麥子,這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何把大米演變成像麥面一樣讓秦軍將士接受,史祿把任務交給軍中伙伕們去完成。伙伕根據西北餄面製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脹,磨成米漿,濾幹水後,揉成粉團。然後把粉團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裏杵舂一陣,最後再用人力榨出粉條來,直接落到開水鍋裏煮熟食之。合面團不舂,而米粉團通過舂,使榨出的粉條更有筋力。傳說舊時 桂林米粉從二樓懸吊一根拖地也不會斷,其筋力可想而知。秦軍郎中採用當地中草藥,煎製成防疫藥湯,讓將士服用,解決水土不服的問題。爲了保健,也是由於戰爭緊張,士兵們經常是 米粉、藥湯合在一起三口兩口就扒完了。久而久之,就逐漸形成了 桂林米粉滷水的雛形。後經歷代賣米粉師傅的改進、加工,而成爲風味獨具的桂林米粉滷水。

滷水爲什麼能治療“水土不服”的疾病呢?原來,桂林米粉滷水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陳皮、檳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葉、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種草藥和香料熬製,這些草藥全是專治脘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瀉的。這就難怪 桂林老年長壽者,都有愛喫米粉的嗜好了。桂林米粉,從秦王朝就開始產生和生產了,也就是說,桂林人喫米粉,已經喫了兩千三百年啦。

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沉澱,廣西米粉作爲一種飲食形式,並沒有被歷史發展的腳步所遺棄,相反卻深得人心,日益壯大,向着多樣化的形式發展。無可否認,廣西的米粉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滿足人們飲食需求的物質形態,更以一種內在的文化形式流傳發展。廣西米粉悠久的歷史、品種的多樣性以及製作工藝等都成爲它成功流傳至今並將繼續發展下去的重要支撐。廣西米粉是一種飲食,也是一種文化。它所表現出來的不僅是它的美味和形式,而且更深層次地表現了民族的融合以及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

廣西米粉,不只是一道美食那麼簡單。一碗廣西米粉,湯濃情更濃,情濃似湯;一碗廣西米粉,情長如粉,情濃似湯。如果你知道這些故事,你會愛上廣西米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