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學者霍華德·J.威亞爾達的《拉丁美洲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傳統》是一本值得我們研究拉美的學者認真拜讀的著作。2017年西南科技大學拉美加勒比研究中心主任劉捷教授和李宇嫺曾翻譯出版了霍華德·J.威亞爾達主編的一本關於拉美的專著《拉丁美洲的政治與發展》(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受到我國拉美學者的歡迎。

編者按:10月1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博士擔綱主譯的《拉丁美洲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傳統》一書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舉行新書發佈會暨專家座談會。察哈爾學會國際諮詢委員會委員、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拉丁美洲研究所拉美政治思想和制度資深專家徐世澄研究員在座談會上分享了他的閱讀體會。本文摘自中拉智訊微信公衆號。

美國學者霍華德·J.威亞爾達的《拉丁美洲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傳統》是一本值得我們研究拉美的學者認真拜讀的著作。10年前,我在編寫《拉丁美洲現代思潮》時,曾參考過他的這本書,特別是拜讀了其中的第五至第九章。2017年西南科技大學拉美加勒比研究中心主任劉捷教授和李宇嫺曾翻譯出版了霍華德·J.威亞爾達主編的一本關於拉美的專著《拉丁美洲的政治與發展》(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受到我國拉美學者的歡迎。我相信本書的中文版也同樣會受到我國學者和從事拉美研究或西班牙語教學的師生的歡迎。

霍華德·J.威亞爾達(1939-2015),1983-1984年曾任基辛格兩黨中美洲委員會顧問,1988年任老布什副總統外交顧問、美國喬治大學國際問題系國際關係教授,防務大學西半球中心主任等職。2012年獲多米尼加共和國萊昂內爾·費爾南多總統授予的“哥倫布獎章”。霍華德·J.威亞爾達出版了100多部專著,300多篇文章,涉及面很廣:拉美、伊比利亞、國際關係、發展政策和理論、第三世界、亞洲、俄羅斯和東歐問題等。主要專著有:《多米尼加共和國:轉型中的國家》《伊比利亞政治: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政治制度》《拉丁美洲的精神:文化和政治傳統》,合著有:《拉丁美洲的政治與發展》(已出第9版)《右翼與革命:中美洲錯綜複雜的局面》等。

霍華德·J.威亞爾達在《拉丁美洲的精神》一書的“導論”中開宗明義地說,他撰寫本書的目的“正是要幫助北美人理解拉美”(p.5),因爲“美國人很難理解拉美。”(p.1)。本書主要譯者郭存海在“譯後記”說得好:“這本書更像是寫給中國人看的。中國比美國更缺乏對拉美的理解,而當下的中國也需要理解拉美。”

記得幾年前,我們拉美所的研究人員曾經在國內相當廣的範圍內,進行過一次民意調查。調查的結果後來在《拉丁美洲研究》上發表。調查結果表明,不少國人對拉美的瞭解,還是停留在古巴的卡斯特羅、格瓦拉,巴西、阿根廷的足球,巴西的桑巴舞、阿根廷的探戈,哥倫比亞、巴西的咖啡等。應該說,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十年,中國與拉美加勒比關係蓬勃發展。中國與拉美24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中國領導人與拉美領導人互訪越來越頻繁,中拉貿易已突破3000億美元,中國對拉美投資已超過3800億美元,中國在拉美的公司已超過2200家,中國已與19個拉美國家簽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框架備忘錄,中國對拉美的理解正在不斷加深。但是,中國與拉美之間的互相理解還是很不夠的(今年我主考外交部國際問題研究院應聘人員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想,郭存海等譯者之所以挑選此書翻譯,其目的也是想通過譯介此書,讓中國的讀者更好地、更深入地瞭解拉美。

霍華德.J.威亞爾達在“導論”中還指出,他寫本書有兩個目的:一是供對拉美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閱讀;二是作爲有關拉美、比較政治學、政治理論和發展問題等課程或研討會的教材或者補充閱讀材料(P.5)。因此,本書的結構和寫作和研究方法也是服從於以上兩個目的的。本書現在的十二章的結構對我們拉美所和拉美系的老師和研究生很適用作爲教科書或參考書。

本書的特點和優點是:

1、作者力圖通過此書,希望美國人不要戴着“有色眼鏡”來看待拉美,也不要用“種族中心主義”(p.2)來對待拉美。作者說:“美國人對待拉美的這種種族中心主義貫穿整個歷史,至今仍然如此,而這恰恰是其無法理解拉美的根本原因”,“我在本書中分析這個地區的路徑是其文化、語言和制度,而非透過帶着北美偏好的玫瑰色眼鏡”(p.3)。

2、作者探究拉美問題,特別是拉美的政治理論和政治傳統,是從伊比利亞即西班牙、葡萄牙的歷史、宗教、文化傳統的源頭出發的。作者認爲,“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美的殖民統治延續了三個多世紀,並給這一地區打上了不可磨滅的伊比利亞文明的烙印。時至今日,拉美仍在許多方面苦於應付伊比利亞的遺產。”(本人在古巴留學時的經歷和選課)

3、此書的副標題是“文化與政治傳統”,這本書的特點是它是一本關於拉美政治(文化)理論或政治傳統的書。作者認爲,“沒有一本關於拉美政治理論的書籍將這一主題看作是更廣泛的地區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而加以系統討論,也沒有一本書試圖將政治理論同更廣泛的社會經濟和發展議題相聯繫。”(p5)本書關於拉美政治理論和思潮佔了很大的篇幅(自由主義、實證主義、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法團主義等)。

本書的不足之處是:

一是本書把拉美作爲一個整體、一種文明、一個文化領域來寫(p.20)。實際上,拉美各國、各個小地區政治、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作者本人也意識到這個差異,但在書中反映不夠,也可能是由於篇幅的限制。而在他主編的《拉丁美洲的政治與發展》書中,在這方面就寫得比較好(參閱張森根教授的中文版序言:領悟拉丁美洲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二是儘管作者力圖不戴着“有色眼鏡”來看待拉美,也不用“種族中心主義”來對待拉美,但讀完此書,我的感覺是作者還是看拉美負面比較多,對拉美文明、拉美政治、經濟、文化理論的積極方面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方面認識不足,總認爲美國的民主、文明要勝過、高於拉美。作者自己也承認,拉美是“活着的博物館”,“它依然是一座令人激動、創新立異、不斷變化、魅力無窮的活生生的實驗室”(《拉丁美洲的政治與發展》,p.3)。拉美有不少創新的理論,如阿根廷經濟學家普雷維什的“外圍-中心論”、結構主義和新結構主義、依附論、卡斯特羅主義和古巴社會主義、21世紀社會主義等,以及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拉美左翼的崛起等本書很少提及或一筆帶過。這反映出作者對拉美事務或多或少仍未免帶有某種偏見。

但儘管有以上不足,我認爲本書仍不失爲一本值得好好拜讀和研究的好書。

我的評論不到位之處,歡迎大家提出批評。謝謝各位。

責任編輯/張玲 顧心陽

圖文編輯/吳皓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