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南北融粵遼 來粵遼寧商人從“滿天星”到“一把火”

遼寧瀋陽 圖/視覺中國

通南北融粵遼 來粵遼寧商人從“滿天星”到“一把火”

遼寧瀋陽 圖/視覺中國

通南北融粵遼 來粵遼寧商人從“滿天星”到“一把火”

遼寧瀋陽渾河兩岸 圖/蜜橙聯盟

本版撰文/金羊網記者 甘韻儀 郭起

遼寧,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受這一方水土涵養的人,享受着生活的安寧,卻不甘於事業的安定。他們追逐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一路向南闖,在商業領域開天闢地,以驚人的速度茁壯成長。他們的事業,不僅成爲廣東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搭建起遼粵共通共融的橋樑。

2009年春,許許多多在粵經商的遼寧人,有了組建一個大家庭來凝聚力量的共識。於是,在家鄉情結的牽引下,在時代發展需求的推動下,成立了廣東省遼寧商會,以新商幫形式抱團,既爲解鄉愁,更爲相互扶持,進一步在南粵商海做大做強。

“廣東的遼商們,植根於廣東,面向全國,放眼世界,有着高起點、高思維、高定位、高效率,商會要爲遼粵兩地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溝通與交流,以及招商引資作出貢獻。”廣東省遼寧商會會長汪江說。

“商通南北,遼粵共融”。創立之初,商會就立足時勢,確定了發展理念,既加強橋樑作用,也反哺家鄉。記者獲悉,多年縱橫商海,在廣東打拼的遼寧企業家,在服裝鞋帽、進口產品、化妝品、汽車配件、珠寶、物流等衆多行業已佔據優勢。

2015年,遼粵共融初有成果。記者獲悉,汪江祖籍撫順,來粵創業20多年,他創立多家公司,涉及投資、物流、典當、跨境電商、物業、供應鏈管理、服裝等行業,根基深厚,人緣頗廣。當年4月8日,受廣州無線電集團委託,廣東省遼寧商會全力承辦的“廣電集團金融外包服務”項目,完成了落戶遼寧省撫順的前期工作。那時正值早春,也播下兩地合作的希望種子。

2014年,金融押運企業的市場化改制已經開局,部分的金融業務外包服務商,率先加快在全國武裝押運高端服務業的佈局,進一步推動金融外包服務業務拓展和平臺化建設,提升金融服務行業綜合水平。汪江帶隊突破,歷時10個月,往返七次,在撫順市政府支持下,於2015年底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成爲商會在遼粵互通中的標誌性事件。

根據投入產出規劃,金融服務總部基地達到成熟期後,每年將貢獻約3000-6000萬元的稅收。還有助於創造良好的金融服務環境,吸引更多的商業銀行;新增就業崗位,員工薪酬待遇穩步提高;並打造集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於一體的智慧金融城市。一旦事成,勢將成爲遼粵合作的典範。

通南北融粵遼 來粵遼寧商人從“滿天星”到“一把火”

商 王文舉 廣東省遼寧商會副會長

通南北融粵遼 來粵遼寧商人從“滿天星”到“一把火”

商 卓凡 廣東省遼寧商會副會長

通南北融粵遼 來粵遼寧商人從“滿天星”到“一把火”

報 佟麗霞 瀋陽日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瀋陽晚報總編輯、瀋陽網總編輯

展望遼商路 傾訴桑梓情

來粵遼寧商人

從“滿天星”到“一把火”

商會讓我們消除孤軍奮戰的孤獨感

佟麗霞:這份家鄉情懷讓人動容!我們暫時離開老家,還有廣東省遼寧商會這個大家庭。在廣東,我們是怎麼依託商會做大做強的?

王文舉:我們這些在廣東發展創業的遼寧人,在遼寧省政府駐廣東辦事處和遼寧商會的關注下,再也沒有孤軍奮戰的孤獨感。

卓凡:幾次與家鄉的商業洽談都是商會牽的線。商會還把家鄉的政策、把科技前沿的信息、把國家的優惠政策都及時傳遞給這些爲夢想而出來打拼的人。

王文舉:另外,據我所知,商會在反哺家鄉方面,也出了很多力氣,讓我們備受鼓舞。遼寧省撫順、遼陽、瀋陽、鞍山、錦州等城市代表團來廣州招商引資,都通過商會協助的。廣東的大環境也包容了我們這些外來的創業者,我們享受到廣東省的利好政策,緊跟當下科技前進步伐。我們會加快創業腳步,爲家鄉、爲廣東、爲自己加油!

佟麗霞:瀋陽現在推出了一系列鼓勵實體經濟和人才引進的政策,不知道兩位是否有意願回家鄉發展?

卓凡:鄉音難改,鄉情難忘。當初離開是爲了尋求更好發展,拼搏幾年,不管結果怎樣,都想回到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有機會就回家鄉發展,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回家鄉。

王文舉:當企業逐漸穩定發展了,我們有機會也會回家鄉發展的。畢竟我們的根在遼寧。

我們相信廣東這邊有更好的市場

佟麗霞:兩位老鄉好!我們知道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我們遼寧有很多老鄉在這邊發展。你們來到廣東,最後選定廣州,是出於什麼原因呢?

王文舉:佟總編您好。我來廣東之前,在福建做泳裝,爲了開拓市場,常常來廣州。每次來,“逛商場”一定是配套動作,以瞭解廣州的市場。廣州的廣百百貨、天河城、中華廣場等,我都很熟悉。根據我這麼多年的觀察,廣州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配套、誠信的商業氛圍、國際化對接程度、獲得資訊的便利程度等等,都讓人印象深刻。我現在創立泳鏡自主品牌,廣州一年四季適合游泳,我相信這邊有更好的市場。

卓凡:能和佟總編交流很榮幸!我也是看中廣州的行業優勢。廣州是美容化妝品集散地、發源地,在國內也是龍頭,在這裏更有利於我們企業的發展。同時我比較看好廣州便利的交通、成熟的市場。

獨在粵鄉爲粵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佟麗霞:來粵經商的遼寧人,從“滿天星”,到“一把火”,抱團發展,想必也經常聊起家鄉的大小事。我們在這兒的遼寧老鄉,對老家有着怎樣的情結?

卓凡:家鄉情懷,難以言說。家鄉對於我們在外的遊子,也有很多政策照顧。我們遼寧人在外經商,都很務實,能喫苦耐勞,生意也做得蠻不錯,但從不會忘記家鄉。從新聞中,我經常瞭解家鄉發生了什麼事。我的老家在本溪,當地每取得一項成績,我都很高興。

王文舉:我的老家在遼陽,是全國聞名的皮衣和裘皮的集散地,我很多朋友和同學都在當地把生意做得很好。對於家鄉的發展,我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去了解,時刻關注着她的變化。當我們遼陽政府考察團來粵考察時,我也是積極參與,真有一種親人見面的感覺。獨在粵鄉爲粵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就是我們的家鄉情懷。

記者印象 闖

敢闖遼寧人 商海乘風破浪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考古證實,遼寧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浸潤,使得生活在那裏的人,本土歸屬感強。不僅如此,遼寧工業走在全國之前,建國初期,就確立了遼寧在新中國的工業基地地位。在實施振興東北戰略後,遼寧商人的大氣派、大規模,也足以讓江南人耳目一新。

隨着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遼寧人瞄準外面的世界,希望再創輝煌。特別在改革開放之後,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珠三角,得到了長足發展之時,“向南闖”、“往高端走”,成爲遼寧商人的關鍵詞。

年年歲歲積累,越來越多遼寧人集中在廣東經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乘風破浪。與此同時,“闖”字當頭的“遼商文化”,正在南國這片土地上成型。

“遼寧人幹事業特別願意開發新領域,但一旦認準了,就全副身心投入,踏踏實實地將一件事做好。”記者採訪多位南下廣東尋找商機的遼寧籍企業家,發現他們大多爲人實在,也敢於轉型,敢於開拓。用會長汪江的話講,遼寧人“敢想、敢闖、敢幹”,並有着“天遼地寧,愛國奉獻,誠信務實,創新爭先”的遼寧精神。

遼商代表人物

王文舉不惑之年轉行

2010年8月18日之前,來自遼寧遼陽的王文舉,一直在福建的一家泳裝品牌公司開拓國內市場。因爲有一頭扎進去的勁兒,他事業穩步前進。然而,他突然選擇抽身,投入到廣東的創業浪潮中去。

在旁人眼裏,遼寧商人既沉穩,又有闖勁,這種特質在廣東省遼寧商會副會長王文舉身上有充分體現。“當時有個朋友在廣東有比較好的工廠,但沒有自己的銷售團隊,我做了十幾年市場,有資源,我們一拍即合,轉行泳鏡,希望闖出一番天地。”之後他們籌備成立了廣州冠道體育用品有限公司。

從遼寧到福建再到廣東,王文舉在商海中,一路向南。2010年到廣東發展時,他剛過不惑之年,對時勢看得很清晰:廣東擁有全國最好的製造業,幾乎所有國際大品牌都在廣東生產。“我們要做擁有自主品牌的貿易公司,一定要將公司的所在地選擇在廣東,這樣我們在地理位置上,才擁有優越感。”

人到中年,重新創業,談何容易。王文舉首先面臨的便是硬件創新之難,在軟件創新風行的年代開展硬件創新,是因行業需求,也因遼寧商人“沉得住氣,穩得住陣腳”。

“我們一開始就走高端市場,當年研發新的泳鏡品牌,首先研發新的模具。還沒打開市場之前,就投入500萬元,專攻眼罩、鏡片、鏡框、頭帶、調解釦等模具,要做自有品牌。”王文舉告訴記者。

在他看來,自主品牌一定要走國際化市場。他們公司目前在15個歐美、亞洲的國家註冊了商標,幫助品牌走出國門。“遼寧人做人保守,但不代表做生意保守,國際化是一定要走的道路,技術不斷革新也是必然要走的道路。”

“我喜歡在廣東做生意,因爲這裏有約定俗成的誠信環境。”王文舉說。在他的辦公室一直掛着一幅遼寧書法家贈予他的 “厚德載物”的字。就是這樣一個樸素但有力的道理,支撐着這個遼寧人在廣東紮根。

通南北融粵遼 來粵遼寧商人從“滿天星”到“一把火”

卓凡的大健康產業 甘韻儀 攝

卓凡從三尺講臺

游到廣東商海

向前走,往外闖。遼寧人對此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二三十年前,在遼寧本溪桓仁的山溝溝裏,從世代務農的寒苦農村家庭,走出一個大學生卓凡。畢業後,卓凡開啓了執掌教鞭的歲月,次年就被選爲骨幹,派到海南三亞聯合辦學,直到1999年纔回到遼寧。這一趟“往南走”,拓寬了他的眼界。他不想再捧着教師的“鐵飯碗”了,決心下海創業,改變命運。

十年奔波,嚐盡酸甜苦辣,從生物肥到保健品,再到電子商務,最後絕處逢生,確立將女性生殖健康與美容作爲終身事業。回顧這些年,他一路南下,2010年,最終將公司總部私域國際健康產業集團落地廣東廣州,在下了一個人生大賭注後,南方成爲了他如今的歸宿。

回想2000年前後,人們對於生殖健康的觀念還是相當保守,談生意的時候,雙方基本都是低着頭紅着臉講,隨着時代發展,越來越多人對此正視與重視。

一路走來,卓凡也感嘆,從銷售模式到企業文化,一旦面向市場,就容易被人複製。怎麼才能做出別人難以複製的產品?他未停止過思考。最後他選擇深耕行業,繼續往上走。2016年,他涉足養護醫療行業,“結合了國內外最高標準,引進國際最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在三亞實施‘大旅遊+大健康’項目”。

如今,企業的業務已經輻射到全國各地,“年銷售額10億元左右,目前,共擁有50多個省級代理商,2800多個加盟店,主打高端人羣。”卓凡說。

除了往上走,卓凡還想着“往回走”。前一段時間,遼寧本溪市領導招商引資,他藉此機會,準備在當地天著溫泉小鎮設立養護醫療分支機構。“首先可以將全國高端人羣引向家鄉,促進本溪的旅遊與健康產業發展。如今已經找好了場地,項目正在一步步推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