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提示那些支持法定婚齡下調的專家和網友,不能只是簡單呼籲降低法定婚齡,而是應該拿出全面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的評估結論,纔可能說服立法者和其他人羣。立法者維持現行法定婚齡的理由是,現行法定婚齡的規定已爲廣大社會公衆所熟知和認可,如果進行修改,屬於婚姻制度的重大調整,宜在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評估後再定。

原標題:媒體刊文評法定婚齡暫不修改:彰顯立法理性態度

10月21日,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草案三審稿對法定婚齡暫不做修改,維持現行婚姻法規定的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週歲,女不得早於二十週歲。

法定婚齡能否降到18歲?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很多年,不少學者和網友支持法定婚齡下調,主要理由是,相比很多國家,我國法定婚齡偏高;有利於落實“全面二孩”政策改善我國人口結構;可減少未婚同居、未婚生育帶來的各種矛盾糾紛等。

同時也有不少人反對降低法定婚齡,理由是降低法定婚齡並不能解決晚婚晚育等問題。有人進而認爲,降低法定婚齡會鼓勵非理性早婚。一家媒體在微博發起的該話題投票調查結果顯示:在66.2萬參與者中,14.2萬人贊同將法定婚齡調至18歲,42.9萬人表示不贊同,暫不表態的有9萬人。

也就是說,超六成網友反對降低法定婚齡。在公衆對這個問題爭議較大,不少人持反對意見的情況下,草案三審稿起草者對法定婚齡暫不做修改,是比較理性的立法態度。畢竟法定婚齡調整,是涉及面極廣、影響深遠的大事情,應當穩妥把握、慎之又慎,不能片面考慮部分人的意見和需求。

立法者維持現行法定婚齡的理由是,現行法定婚齡的規定已爲廣大社會公衆所熟知和認可,如果進行修改,屬於婚姻制度的重大調整,宜在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評估後再定。這樣的理由雖然看上去比較簡單,卻有較強的說服力,相信不少人能夠理解和接受。

儘管不是所有公衆認可現行法定婚齡,但超六成網友認可代表了多數民意。尤其是,宜在進行充分調查研究和科學分析評估後再定,表明立法者不盲目、不草率、不迎合,而是以調查研究和科學評估作爲立法的依據,有了這樣的依據,立法纔有望更加科學合理。

其實,法定婚齡暫不作調整,既兼顧了六成多網友的意見,也沒有忽略其他網友的看法,而且並沒有徹底關上調整法定婚齡的“大門”,因爲暫不作調整不意味着以後永遠不做調整。而以後調整是有前提的——即調查研究和科學評估。法定婚齡該不該調整,最終要由科學依據決定。

立法不是小孩過家家,只有以理性、科學的態度來立法,才能確保正式通過的法律既符合多數人的期待,也符合我國經濟社會長期健康發展的需要。從這個角度來說,調查研究和科學評估作爲立法依據,應成爲長期堅持的立法慣例,尤其是應當作爲地方立法學習的榜樣。

同時,法定婚齡暫不作調整,也表明目前相關調查研究工作做得還不夠。這提示那些支持法定婚齡下調的專家和網友,不能只是簡單呼籲降低法定婚齡,而是應該拿出全面的調查研究和科學的評估結論,纔可能說服立法者和其他人羣。

實際上,即使我國法定婚齡不做調整,也有辦法解決目前存在的多種問題。比如對生育意願降低的問題,應該通過減輕年輕人結婚和生育負擔來解決。再比如,落實“全面二孩”政策,既要打消生育適宜人羣的顧慮,又要通過科學的方式,逐漸轉變一些堅持不生育的人的觀念。

簡言之,雖然法定婚齡是否應當降低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不能把解決諸多問題的希望都寄託在降低法定婚齡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