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爲什麼德國工人願意一份工作幹到退休?)

記者觀察

證券時報記者 唐維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引發熱議:德國工廠的工人爲什麼願意在同一家工廠裏幹一輩子直到退休?

最高票的答案是這樣說的:車間常年26攝氏度,搬重物超過5公斤必有機械輔助,幹活不流一滴汗,一天工作7小時,每幹1小時喝10分鐘咖啡,B&O音響放爵士樂一整天,一年6周帶薪年假,高級技工薪水和辦公室經理同級。你給我一個不幹到退休的理由。

這個答案裏所體現出來的工作環境、強度、時間、氛圍、假期、薪水等工人軟硬福利,具體數據可能各個工廠有所差異,但在歐美日本等工業發達地區,工人在各方面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優越,是公認的。與之相比,我國工人的待遇等方面還有不小差距。

其次,德國勞動法對工人的保障也相當健全。如果企業解僱某個工人,其需要付出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將非常高,工人背後還有強大的工會組織。如果公司出現隨便開除人的情況,工會將協助僱員打官司。在日本,解僱員工是最後的手段,只有在管理層減薪、員工外調、募集自願退職者等措施已經實施的前提下,才能考慮解聘正式員工。相比之下,我國工人的職業保障程度不夠。

這些國家的企業,壽命相對較長。擁有百年企業的數量,日本以25321家名列世界第一,美國和德國分列二三名。央行行長易綱在談論金融如何支持中小微企業時,曾列舉數據稱:“日本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爲12年,美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爲8年左右,我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爲3年左右。”企業更迭過快,也造成我國企業人員流動率較高,畢竟只有企業活得久,纔有一輩子只幹一份工作的可能。

此外,我國技工缺口高達2000萬,但技工的社會認可度還較低,父輩希望子女脫離工廠環境、從事更體面工作的想法也較爲普遍。

這些年,中國一直在倡導“工匠精神”,推動工業化進程由低端加工轉向高端製造,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這一過程中,需要全社會更加重視技能人才培養,提高技能人才的獲得感,轉變社會固化的思維和觀念。

但不得不說,我們還有比較長的一段路要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