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不到七点,同事打电话说她网约了车,在我家门口等我,我再次拒绝。听见桃酥二字,我的馋虫也被勾起,就对同事说:“咱俩从中原路走到文化路上,新通桥那儿有家稻香村,还有谷禾列巴,顺路买点,我这会好想吃萨其马。

原标题:疫情上下班之路像西天取经,“郑州毒王”之后的影响有多大

疫情期间,通勤变成了一场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开私家车的,找不到车位——大家为了安全,平时不开车的也要开车上班。坐公交地铁出租,又担心不安全。只有一个选择:骑单车。上班之路,愈发艰难。

丽鹿|文

2020年3月9日

在家憋了一个多月后,终于盼来正常复工的通知。

今天周一,一大早兴冲冲驱车直奔单位,路上有的地方开始出现拥堵,到了办公楼后,停车位一个不剩全被占完了。

看看时间才7点半,这也太夸张了吧,毕竟8点半才上班。

绕着办公楼转了一圈,也没踅摸到一个车位,只好掉头去单位北边工大老校区那儿蹭车位。

校门口森严壁垒,搭建了红外线热成像测温通道,一顶绿色帐篷前,站着4、5个门卫和防疫人员,看到有车过来,其中一人伸出胳膊将我拦下。

我说进去停车,因为之前办的有停车卡,可以付费在校园里泊车。

“现在不行。”他板着面孔毫不通融:“疫情期间,外车一律不许进入。”

我只好像个找不到洞口的老鼠,灰溜溜转回单位。

办公楼龄有20多年了,没有地下停车场,楼前是高架,高架下面是绿化带和道路,停车位一直都很紧张。正犯愁时看见有人把车停在路边,我也只好冒着违章风险,挨着它们熄了火。

进办公楼测体温、扫通行码,再到签到机前,摘下口罩刷脸,然后去食堂领早餐。等提着煮鸡蛋、包子和一袋奶,避开满员电梯,戴着口罩走步梯爬上15楼后,感觉自己喘得像一头伏天的狗。

进办公室后第一件事,是开窗通风,屋子背阴温度很低,也不敢开暖风。房间里喷洒消毒剂,用酒精清洁键盘、电话机,一顿猛操作后,像个强迫症患者那样,去卫生间反复搓洗双手。

吃过早餐刚要开工,微信消息滴滴乱响,拿起手机一看,同事群里警报早已飞满了天:楼下贴条了。

拿着钥匙和门禁就往外跑,到了电梯跟前,心急如焚看电梯不紧不慢从27层降落,上电梯后顾不得从粘在按钮边的抽纸盒里,扯纸巾垫手,裸指摁下一楼,等跑到车前,一纸罚单像僵尸脸上贴着的符咒,映入眼帘。

我去。这一天班算白上了。

中午吃过饭,到滨河公园散步,春光正好,杏花灿烂,有很多人在散步赏花。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也被家人推出来晒太阳了,蹒跚学步的孩子,戴着口罩在草坪上开心玩耍。俩大妈在树下摆上音响,放着节奏感很强的歌跳起了广场舞,还有4个老头围坐石桌边,塑料袋里装着烧鸡、熟牛肉,聚在一起喝酒野餐。

看这阵势,疫情管控结束的日子,似乎就在眼前。

灰暗郁闷了很多天的心情,也因这人气歌声、鲜活春景,开朗起来。我甚至计划着这个周末,和家人去郊外踏青。

2020年3月10日

今天车号限行,想着郑州已经“四清零”,连续几天没有新增病例了,就放胆坐公交去上班。

B11车上人口密度也日见增加,戴着口罩的乘客,虽都自觉分散着坐,但保持1米以上间隔,已是不可能了,我在这趟车上就遇见了仨同事。

虽说骑电动车安全,但昨天同事说,楼下电动车停放处的充电口已不够用,万一充不上电更麻烦。

快到中午时,一条王炸新闻横空出世,那个去意大利看球回国的毒王,凭借一己之力,碾压美股熔断、原油暴跌、日元汇率暴涨等超级黑天鹅事件,让原本平静硬核的郑州,瞬间登上热搜。

下午媒体公布其行踪,他在短时间内“流窜”的十来个小区,竟把我们单位给团团包围。

联想起昨天今早路过单位附近,作为防疫隔离点的那家酒店时,看到很多警察和警车,还有两辆救护车和几个身穿白色防护服的医生护士,在那出出进进、忙忙碌碌,天啊,原来毒王和他密切接触过的人,就在这里集中、观察过。

接着又听说我们楼上有和毒王坐一趟地铁的同事,还有一个同事住在他去过的一个小区里。不用说,从明天起又得两周见不到倒霉的这俩人了。

“下午回家咋办?不敢坐公交车了吧?”和我住相邻小区的同事,在微信里问我。

“公交暂时不敢坐了吧,想想都害怕。不如骑单车回家吧?”

“好吧。”她无奈叹气:“要骑一个小时呀。”

“刚好趁机减减肥嘛。”我们都是阿Q的子孙。

下班后发现,平时门口马路边摆得像长龙阵的共享单车,居然只剩下稀稀拉拉几辆,还都是被路人挑剩下的,要么有故障,要么骑上各种不得劲。

就这样和同事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步行了两站路后,才都骑上满意的单车。

我开玩笑说:“找一辆好骑的单车,竟比选个合适的男朋友都费劲。”

同事说:“看来手机上有一个小蓝车APP还不行,晚上回家得再下载个小绿车的。明天出门好找车。”

这是又准备打持久战的决策啊。我苦笑。

骑上被疫情奶了一口的单车,行驶在骀荡的春风里,竟然找回了大学时代和初恋骑行黄河边的甜蜜感觉。

到家门口时,发现小区管控升级了,消失了才一天的社区防疫人员,又重新出现在那里。测体温时,我第一次真诚地对他们说了声:“谢谢,你们也真不容易。”

果然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晚上在北京、上海、福建和日本的亲友们,都在微信里关切问候我这个大郑州的小市民。

我忍住满腔悲愤,故作坚强地向他们表示:“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2020年3月11日

单位反应快速,昨晚已在工作群里通知,进行员工近期出入境和持有护照等情况排查。

早上出门时,因为怕再吃罚单,不敢开车上班,好在天气已转暖,继续和同事约着单车出行。

到农业路南阳路口后,开始下坡过铁路桥下的涵洞、然后再爬坡。同事体力不错,骑的车估计也给力,嗖嗖嗖把脚蹬蹬得像风火轮一般,始终冲在我前面。

我扫的这辆车是个肉鳖,蹬着吃力费劲不说,下坡时一捏手闸也不好用,吓得我不敢加速。上坡时死活蹬不动,只好下来推着走,就这样被同事甩下好一段距离。

眼看她骑到嵩山路口时,该拐不拐继续往前冲,我在后面大声喊她停下,她也听不见,打手机也不接,只有随她走错了路。反正前面是桐柏路,她绕一大圈也能折回单位。

等我骑到单位楼下,正碰见她迎面走来。原来发现走错路后,她怕迟到扔下单车,拦了辆出租。

不到八点,掏出钥匙打开办公室门,吓我一跳,只见同屋办公的那位大姐,头上蒙件外套,窝在并起来的俩单人沙发上睡着。

“您昨晚加班没回家?”我纳闷,她住的更远,在经开区快到中牟那里。

“奶奶个孙儿。”大姐操着豫东话,骂骂咧咧从衣服下伸出头:“让那信球货给害的。昨天下班我也不敢坐地铁回家了,俺家那口来接我,回去路上堵车,到家快九点。今天他的车限行,不到五点俺俩都起床出门,他把我送到咱单位,趁七点前跑回家待着。我不到六点都到咱单位了,大门还没开,叫醒保安开开门,我进屋瞌睡得直掉头,就在这里补会觉。”

原来是这样,她老公也是我们单位的,已经退休在家,这下成了她上班的专职司机了。

下午五点半下班时,平时总是急着回家的她,却还稳坐泰山地在电脑前。

“您要加班?那我先走了啊。”我给她打招呼说。

“现在还不管走,我得等到九点钟以后。”她恨恨地叨叨:“等俺家那口从家开车来接我,今天回到家,估计都得半夜了。我不会开车真不方便,俺家那口接我几天都烦了,说上个班起五更打黄昏,一限行还得跟做贼似的,趁夜黑出行。”

2020年3月12日

半夜起风了。从梦里惊醒,疫情迟迟不能结束,不但开始失眠,感觉人都有点抑郁了。

一场春风一场暖,今年郑州短暂又美好的春天,难道就这样被大风刮来的,再被大风刮走,生生让人类给辜负虚度了去么?越想越郁闷、没睡意,睁着眼在黑暗里,不知这一切该怪谁。

风声让我又想到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明天早上还能骑单车去上班吗?这大风,骑车爬坡过大石桥那一段的路,可是够呛。

估计同事也睡不着,凌晨4点多就发微信和我商量:“起风了,明天不能骑车了吧?我打个曹操,7点到你家门口接住你去单位吧。”

“不中。”我斩钉截铁地拒绝了:“网约车不敢坐,风险太高。等天亮了看看,没准风停了呢。”

早上不到七点,同事打电话说她网约了车,在我家门口等我,我再次拒绝。她看我态度坚决,就自己坐车走了。

下楼后我发现风小了很多,就扫了辆单车,权当晨练健身。

骑到半路,碰见一个40年代的男同事,用最原始最安全的交通方式,徒步俩小时从家去单位。

乖乖勒,真是让我打心眼里佩服的敬业社畜。

2020年3月13日

倒春寒的森森恶意,一天不到就消散殆尽。

今天气温快速回暖,中午飙升到20多度,街头的少年,已急不可耐地脱去外套,穿着短袖衫在路上行走。

今天依然骑车上下班,同事也被我说服,不再坐网约车。下午下班时,我俩商量走哪条路线。

嵩山路农业路那里,她嫌下坡时人多车多不安全;她提议走建设路金水路,我说不行,昨天下班时我从那里走,堵得一塌糊涂,据说是铭功路附近又冒出来一个从韩国偷跑回来的,那一片正在排查、管理升级。

剩下最后一条路,是中原路文化路,因为正好路过毒王他家所在的那栋临街楼,我也不太情愿走。她是没事,新闻上讲他在医院救治,那里已人去楼空。

走出办公大楼,在路口扫单车时,从身旁经过的一对小情侣,手拉着手边走边聊。男孩说:“我想去吃烩面。”女孩说:“我想吃桃酥。”

听见桃酥二字,我的馋虫也被勾起,就对同事说:“咱俩从中原路走到文化路上,新通桥那儿有家稻香村,还有谷禾列巴,顺路买点,我这会好想吃萨其马。”

“好!”只要说到吃,总能一拍即合。

虽是周五,中原路文化路上人车却不多。路过二七广场时,脑补着昔日一幅幅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画面,期盼着疫情早早结束,生活复原。

同事说:“不知下周会不会还让轮值,这周上下班太难了。”

“估计不会,再不正常复工,一季度开门红,就彻底抓瞎了。”

刚到家,就看到工作群里通知,3月底前全员周末无休,到营业网点帮扶业务营销。

好吧,对于靠业绩挣生活的绝大数人来说,过去耽误的,总得在未来补上。既然好不容易熬到了返岗复工,通勤的路途再艰辛,也要想尽一切办法努力乐观地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

//////////

丽鹿

生活在郑州,业余码字,只为留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