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下图描绘的是一所中世纪时期西方医院里的图景,画中医生们既照顾躺在床上的病人,又接待走进来看病的伤者,还要为患者上药。比如,宋代画家李唐(约1050—1130年)所作的《村医图》(也称《灸艾图》):画中的老中医(右2)正在一位病人背部实施艾草疗法,有3人将其身体固定,以防病人挣扎,且每个人的表情都被描绘得非常生动。

文/图:刘夕庆

医疗工作者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之一。医生的妙手回春,护士的精心呵护,让人类在病痛之时有了依靠,多了保障,他们救死扶伤的高贵品质更诠释了人类真善美的本心。今天我们就从千古画卷中来看看医疗事业的发展。

“希波克拉底誓言”世代相传

直至今日,要成为一名医生,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必经的手续。人们在谈到公元前4~5世纪第一次起草的医疗伦理规范时,通常都将此誓言归属于“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思想。

在人类文明早期,医生是要对病人实行全面医护的,因为这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正如下图描绘的是一所中世纪时期西方医院里的图景,画中医生们既照顾躺在床上的病人,又接待走进来看病的伤者,还要为患者上药……这在现在看来好像很不专业,但却表现了这群入职时宣读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在坚守那共同的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信念。

而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我们可以看看传统中医是怎样的。比如,宋代画家李唐(约1050—1130年)所作的《村医图》(也称《灸艾图》):画中的老中医(右2)正在一位病人背部实施艾草疗法,有3人将其身体固定,以防病人挣扎,且每个人的表情都被描绘得非常生动;医生身后的药童正在准备膏药。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医特有的医疗程序。同时,画家还通过大面积的天空、大树、山石和草地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中医药学顺适自然、治病救人理念博大精深的内涵。

画中的“维生素”

20世纪初,英国生物化学家霍普金斯和波兰学者冯克曾提出,坏血病和其他几种疾病,包括脚气病、佝偻病和糙皮病等都是由食物营养缺乏引起的,亦即缺少现在大家都知道的“vitamin”(直译为“维他命”),即“维生素”。

1915年,美国医生戈尔德伯格就是用这种维生素解决了糙皮病问题。

当时,糙皮病在孤儿院和收容所特别盛行,这位医生通过研究证明,糙皮病是因食物中缺乏一种维生素引起的。1937年,他发现了这种缺少的东西正是现在所称的维生素B2。此后,人们陆续发现缺乏维生素是产生脚气病(缺维生素D1)、坏血病(缺维生素C)、佝偻病(缺维生素D),以及某些与视力及夜盲有关(缺维生素A)的一系列疾病的根源。

体温入画

对于医生而言,病人血液的温度变化是至关重要的信息。1910年时的监测方法是每隔特定时间就利用灵敏的温度计测量一次病人体温。但这种方法不能反映病人的即时温度变化,而这有时非常有用。后来,德国柏林的一家仪器公司首次改善了一种装置,可以自动地持续记录病人体温 。

医学逐步进步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通常医学院的大学生都比普通院校多一年的学习时间。而在19世纪,这个专业的学习和进步却是经历了“科学而文明化”的转变。

上图为画家托马斯·伊肯斯的《大诊所》几乎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外科的艺术“快照”,展现了当时医生格罗斯进行骨髓炎手术的场面。从画面来看,手术人员既没有穿手术服也没有戴口罩、手套,器材也随意摆放,开放空间的手术操作与当代医院手术室洁净肃静的工作状态大不一样。

过了14年,伊肯斯又创作了一幅名为《阿格纽的临床教学》(1889年)。我们可以从画中看出手术场面发生了变化:医生穿上了手术服,手术区域也采取了一些隔离措施等。在这些年间,医学有了很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其中对现代医学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李斯特的消毒术,它使医疗死亡率大幅下降。

李斯特消毒术等的发明让外科治疗从“野蛮的放血时代”进入到了抗感染时代,而此后抗菌素的出现更是标志着外科手术进入到了一个比较平和的状态。

在所有学科中,医学应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中国传统中医“整体思维”的观念是,既要关心人的“病”,更要关心病的“人”;面对痛苦而又活生生的人,医生就要像天使一般拯救其于危难之中。那些病人痛苦的表情与医护人员严肃认真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总是能触及到每一位观者柔软的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