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如下圖描繪的是一所中世紀時期西方醫院裏的圖景,畫中醫生們既照顧躺在牀上的病人,又接待走進來看病的傷者,還要爲患者上藥。比如,宋代畫家李唐(約1050—1130年)所作的《村醫圖》(也稱《灸艾圖》):畫中的老中醫(右2)正在一位病人背部實施艾草療法,有3人將其身體固定,以防病人掙扎,且每個人的表情都被描繪得非常生動。

文/圖:劉夕慶

醫療工作者是人類最崇高的職業之一。醫生的妙手回春,護士的精心呵護,讓人類在病痛之時有了依靠,多了保障,他們救死扶傷的高貴品質更詮釋了人類真善美的本心。今天我們就從千古畫卷中來看看醫療事業的發展。

“希波克拉底誓言”世代相傳

直至今日,要成爲一名醫生,宣讀“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必經的手續。人們在談到公元前4~5世紀第一次起草的醫療倫理規範時,通常都將此誓言歸屬於“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思想。

在人類文明早期,醫生是要對病人實行全面醫護的,因爲這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正如下圖描繪的是一所中世紀時期西方醫院裏的圖景,畫中醫生們既照顧躺在牀上的病人,又接待走進來看病的傷者,還要爲患者上藥……這在現在看來好像很不專業,但卻表現了這羣入職時宣讀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人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在堅守那共同的閃耀着人性光芒的信念。

而從中國傳統繪畫中我們可以看看傳統中醫是怎樣的。比如,宋代畫家李唐(約1050—1130年)所作的《村醫圖》(也稱《灸艾圖》):畫中的老中醫(右2)正在一位病人背部實施艾草療法,有3人將其身體固定,以防病人掙扎,且每個人的表情都被描繪得非常生動;醫生身後的藥童正在準備膏藥。這幅作品反映了中醫特有的醫療程序。同時,畫家還通過大面積的天空、大樹、山石和草地等景物的描繪,展示了中醫藥學順適自然、治病救人理念博大精深的內涵。

畫中的“維生素”

20世紀初,英國生物化學家霍普金斯和波蘭學者馮克曾提出,壞血病和其他幾種疾病,包括腳氣病、佝僂病和糙皮病等都是由食物營養缺乏引起的,亦即缺少現在大家都知道的“vitamin”(直譯爲“維他命”),即“維生素”。

1915年,美國醫生戈爾德伯格就是用這種維生素解決了糙皮病問題。

當時,糙皮病在孤兒院和收容所特別盛行,這位醫生通過研究證明,糙皮病是因食物中缺乏一種維生素引起的。1937年,他發現了這種缺少的東西正是現在所稱的維生素B2。此後,人們陸續發現缺乏維生素是產生腳氣病(缺維生素D1)、壞血病(缺維生素C)、佝僂病(缺維生素D),以及某些與視力及夜盲有關(缺維生素A)的一系列疾病的根源。

體溫入畫

對於醫生而言,病人血液的溫度變化是至關重要的信息。1910年時的監測方法是每隔特定時間就利用靈敏的溫度計測量一次病人體溫。但這種方法不能反映病人的即時溫度變化,而這有時非常有用。後來,德國柏林的一家儀器公司首次改善了一種裝置,可以自動地持續記錄病人體溫 。

醫學逐步進步

醫學是一門專業性、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通常醫學院的大學生都比普通院校多一年的學習時間。而在19世紀,這個專業的學習和進步卻是經歷了“科學而文明化”的轉變。

上圖爲畫家托馬斯·伊肯斯的《大診所》幾乎是19世紀70年代美國外科的藝術“快照”,展現了當時醫生格羅斯進行骨髓炎手術的場面。從畫面來看,手術人員既沒有穿手術服也沒有戴口罩、手套,器材也隨意擺放,開放空間的手術操作與當代醫院手術室潔淨肅靜的工作狀態大不一樣。

過了14年,伊肯斯又創作了一幅名爲《阿格紐的臨牀教學》(1889年)。我們可以從畫中看出手術場面發生了變化:醫生穿上了手術服,手術區域也採取了一些隔離措施等。在這些年間,醫學有了很多重要的發現和發明,其中對現代醫學影響最爲深遠的當屬李斯特的消毒術,它使醫療死亡率大幅下降。

李斯特消毒術等的發明讓外科治療從“野蠻的放血時代”進入到了抗感染時代,而此後抗菌素的出現更是標誌着外科手術進入到了一個比較平和的狀態。

在所有學科中,醫學應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學科,因爲它直接關係到人的生命。中國傳統中醫“整體思維”的觀念是,既要關心人的“病”,更要關心病的“人”;面對痛苦而又活生生的人,醫生就要像天使一般拯救其於危難之中。那些病人痛苦的表情與醫護人員嚴肅認真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畫面,總是能觸及到每一位觀者柔軟的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