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空間圈閉,與外界的交流有限,天坑內的空間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小世界,孕育出特殊的氣候與生態環境系統,在那坡天坑羣的調查中,發現了獨特的天坑植被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植被羣落,如董棕、蛇根草、爬樹龍、香木蓮、棕櫚樹等,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董棕羣落,林木均高在30米以上,如此高大的天坑野生董棕林爲國內首次發現。其實,天坑是“岩溶形態”大家庭中的一員,是在碳酸鹽巖地區由溶洞大廳塌陷形成的口徑和深度大於百米和(或)容積大於百萬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繞,且與或曾與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地質漏斗。

原標題:初識那坡天坑羣!

本文來自:地震三點通

作者:史文強 董穎 張遠海

2019年年末,那坡縣這個普通的西南邊陲小城吸引了衆多關注的目光。2019年11月15日,在第十屆中國—東盟礦業合作論壇期間舉辦的中國—東盟自然景觀資源圖集研討會上,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發現了由19個天坑組成的大型天坑羣,一時引起巨大轟動。

天坑,一個從字眼上就能讓人浮想聯翩的名詞,究竟是天然形成的地陷,還是隕石撞擊砸出的坑體;它的存在是地球內部結構的呈現,還是外力作用使然;是熱帶地區特有的形態,還是發育於特定岩石之中,一連串的科學問題接踵而來。而那坡天坑羣的發現,更將我們對天坑的好奇與探索帶向了一個高峯。

廣西那坡天坑羣燕子洞天坑 伍紅鷹∕攝

其實,天坑是“岩溶形態”大家庭中的一員,是在碳酸鹽巖地區由溶洞大廳塌陷形成的口徑和深度大於百米和(或)容積大於百萬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陡崖環繞,且與或曾與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地質漏斗。初看天坑定義,略顯學術化。在那坡天坑羣發現之前,我國就已發現27個天坑羣,僅這些天坑羣中天坑的數量就達到172個。每處天坑羣的分佈區域、發育數量、形態規模和科學特徵等均不相同。但只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就不難理解天坑的本質。

1)

物質基礎

天坑是發育於碳酸鹽巖中的特殊地貌形態,碳酸鹽巖的主要化學成分之一是碳酸鈣(CaCO3),特點是具有很好的可溶性,因此,在我國西南連片岩溶區中發育的天坑數量就特別多。尤其是在質地純淨、連續厚度巨大的碳酸鹽巖地層,能夠爲天坑的雛形即溶洞大廳的形成提供空間保障。地質歷史不同時期的碳酸鹽巖地層中都可能發育天坑羣,而那坡天坑羣主要發育於泥盆系-石炭系的地層之中,這與全國其他天坑羣相比較爲特殊。

2)

動力條件

地下河水量大小和持續時間是天坑形成和發育的關鍵要素,其帶來了化學溶蝕、物理侵蝕和崩塌等不同的外力作用,使地下空間形成和擴張,並將崩塌物質轉移。尤其在非岩溶區外源水作用和巨大的水力落差條件下,擴展規模更加龐大且迅速。而岩石本身的結構和構造決定了水動力作用的方向和位置,從而影響了天坑的分佈。那坡天坑羣形成於定業地下河流域內,該流域匯水面積486平方千米,地下河總長60千米,落差292米,有的天坑具有沿地下河軌跡呈串珠狀分佈的特點。

廣西那坡天坑羣果力天坑底部地下河 陳立新∕攝

3)

形成過程

目前發現的天坑多數爲塌陷型天坑,即溶洞大廳頂部崩塌,由地下形態轉變爲地表形態,又經過不斷崩塌、溶蝕和搬運,洞頂徹底崩塌,形成四周環繞的陡崖。由內而外,這也是天坑不同於隕石坑的重要特點。從時序上,一般天坑發育要經歷:

1、雛形期:

地下溶洞大廳形成階段,未出露地表;

2、幼年期:

頂部開始崩塌形成天窗,多數呈口窄底寬的形態,地下轉爲地表;

3、中年期:

崩塌持續進行,周圍崖壁陡峭,呈深井或桶狀,此時也是天坑的理想形態時期;

4、老年期:

天坑口部邊緣外擴,地下河作用逐漸消失,大部分周壁爲塊石堆積所掩埋,天坑退化。因此,我們在各地見到不同的天坑,實則看到的是天坑的不同發育階段。對於那坡天坑羣而言,很多是水缸狀的天坑,比較“年輕”。

4)

體量特徵

通常以百米作爲辨認天坑體量的分界線,實際上該數字並非絕對化。但巨大的容積和陡峭圈閉的空間確是天坑的三維形態特點,單純從視覺上即具有宏大、雄奇、險峻和深邃的特徵。也因此區別於普通的地陷和一般的漏斗。一般來講,直徑和深度大於500米的爲特大型天坑;介於300-500米的爲大型天坑;而100-300米之間的爲常態天坑。從已調查的情況來看,那坡天坑羣雖然數量多,達到19個,但多數天坑屬於常態天坑,這也與前面提到的地下河水力坡度小有直接的關係。

5)

生態環境

因空間圈閉,與外界的交流有限,天坑內的空間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小世界,孕育出特殊的氣候與生態環境系統,在那坡天坑羣的調查中,發現了獨特的天坑植被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植被羣落,如董棕、蛇根草、爬樹龍、香木蓮、棕櫚樹等,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董棕羣落,林木均高在30米以上,如此高大的天坑野生董棕林爲國內首次發現;天坑中央香木蓮樹高50米,僅次於大石圍天坑香木蓮。因那坡天坑羣在北迴歸線以南,因此天坑植被具有典型的熱帶屬性,形成一個寶貴的熱帶生物基因庫。

廣西那坡天坑羣弄羊天坑和天坑中高大香木蓮

伍紅鷹∕攝

從2001年天坑概念的提出,到2019年歲末那坡天坑羣的發現,我國的天坑逐漸被世界所認識。期間,從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羣—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羣,到亞熱帶岩溶地貌區最北界的漢中天坑羣,無論從天坑發育的數量、規模及科學價值,我國天坑大國的地位已確立無疑。儘管如此,因起步較晚,對於天坑的認識仍然屬於初級階段。那坡天坑羣作爲目前北迴歸線以南發現的最大天坑羣,將爲完善“天坑理論”提供重要的科學素材,同時對那坡縣發展邊關地質旅遊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