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涵分享遼寧博物館造像

民族融合  魏晉風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全國範圍政權更迭紛繁。漢魏之際,遼寧境內“三郡烏桓”和公孫氏政權分別割據遼西和遼東,後都爲曹魏所代。兩晉時期,慕容鮮卑崛起於遼西,建立“三燕”政權,高句麗則佔據遼東山地。南北朝時期,遼寧東部地區被高句麗佔領,遼西地區則先後經歷了北魏、東魏、北齊政權。這些政權和民族間的碰撞、兼併,加速了經濟文化交流,爲華夏文化注入了活力。

曹操北征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奔襲柳城。雙方在白狼山決戰,曹軍大獲全勝,烏桓降漢達20餘萬人。曹操自柳城回軍,經渤海之濱,遙望碣石,寫下千古組詩《碣石篇》。

公孫割據

東漢晚期,宦官與外戚爭權,黃巾起義衝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天下分崩離析。遼東太守公孫度自稱“平州牧”割據遼東,在中原紛爭動亂的時代背景下,維持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中原賢士紛紛避居遼東。從公元189年到238年,公孫氏三代割據遼東達半個世紀,終爲曹魏所代。

慕容鮮卑

東胡族系的鮮卑慕容部在曹魏初入居遼西,於公元294年定都“棘城”,其後在與鮮卑宇文、段氏兩部及夫餘、高句麗的相互攻戰中逐一取勝,於337年建國前燕,342年定都龍城(今朝陽)。350年開始進軍中原,與後趙、冉魏、段氏、匈奴、前秦等政權一爭雄長。370年滅於前秦,於384年復國爲後燕,退保遼西。至409年後燕爲漢人馮跋建立的“北燕”所取代。北燕亡於436年。

北魏營州

公元436年,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據有遼西,在“三燕”龍城(今朝陽)始置“營州”。此地北接契丹,東鄰高句麗,爲北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鎮,鮮卑文化與漢文化在此進一步融合。同時,佛教在“三燕”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向東傳播。現存的義縣萬佛堂石窟,爲分佈最北的北魏石窟,反映了當時佛教藝術的發展水平。

高句麗

高句麗於公元前37年立國,後定都“紇( hé)升骨城”(今本溪桓仁縣五女山山城)。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5世紀初佔據遼東、玄菟兩郡, 427年遷都平壤,直至668年唐收復遼東。高句麗在遼東地區留下的遺蹟遺物,生動地展示了這一世居“高山深谷”的古代民族,在吸收中原和鄰近民族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獨特文化面貌。

朝陽北塔,位於遼寧省朝陽雙塔街北端。因市內原有三座古塔鼎足而立,依其方位,俗稱東塔、南塔、北塔。朝陽北塔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後),是北魏文成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爲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十六國的前燕、後燕和北燕均曾都於龍城,因此朝陽有“三燕故都”之稱)。“思燕佛圖”爲木構樓閣式塔,後毀於火災。

朝陽北塔的第一身世

朝陽古稱龍城,是三燕(十六國時期的前燕後燕和北燕)時期的都城。前燕爲鮮卑慕容氏所建,慕容魷於東晉鹹康三年(337)稱燕王,並於鹹康七年(341)營建新都龍城(今朝陽古城),《晉書·慕容銑載記》(東晉永和元年,345年):“是由黑龍白龍各一,見於龍山,銑親率羣寮觀之,去龍二百餘步,祭以大牢而龍交首戲翔,解角而去。魷大悅,還宮,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立龍翔佛寺于山上。”至此,龍城成爲燕國國都之始。說明慕容魷爲首的鮮卑貴族開始崇拜佛法,佛教逐漸流行。

前燕於晉太和五年(370)被崇佛的前秦苻堅所滅。至太元九年(384)慕容垂建立後燕定都中山,隆安元年(397)移都龍城,史稱後燕。後燕統治者貴族等都基本崇信佛法,敬重沙門,並建佛寺。北燕爲鮮卑化的漢人馮跋所建,西燕滅後,馮跋東徙龍城,爲後燕禁衛軍將領。慕容熙荒淫無道,407年4月馮跋殺他後,擁後燕主慕容寶之養子慕容云爲主,馮跋爲特使。409年10月雲被其寵臣離班所殺,馮跋又殺離班,自稱燕天王,仍以燕爲國號,都爲龍城,史稱北燕。

北燕時期佛教興盛,高僧繼起。據《高僧傳》等史籍所載,北燕高僧有達5人之多,北票西官營子發現北燕馮素弗之墓“出土一件壓印佛像紋飾的山字形金飾,證明北燕馮跋弟馮素弗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因此著名佛史專家湯用彤先生認爲‘北方佛法三寶興隆之地,當推涼、燕、其實據在幽燕者馮氏(史稱北燕)……”’。可見北燕統治不僅自己信奉三寶,而且還大力提倡扶持佛教。而從北塔下面的8米多高的夯土臺基和東晉風格的龍風形柱礎石等遺蹟,可以看出它就是前燕慕容銑建造的和龍宮殿基址。和龍宮成了北塔的第一世身。

朝陽北塔的第二身世

朝陽北塔的第二世身應該是北魏時期的“思燕佛圖”。北魏孝文帝太和年前(485—490)文成文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和龍宮殿舊址上建造了七層木塔,“思燕佛圖”。據《魏書·皇后列傳》,文成皇后馮氏乃北燕王馮弘子朗之女,臨朝聽政之時,於孝文帝太和年間(480)爲了祭奠先祖弘揚佛法“立思燕佛圖於龍城,刊石立碑”。這也是北魏王朝在東北地區建造的唯一一座皇家佛寺,後毀於火災。

塑佛頭像

北魏(386~534年)

殘高8、寬5釐米

朝陽北塔建築遺址出土

遼博北魏造像

明  (公元1368—1644年)

高139釐米

此尊呈比丘相,圓睜雙目,面相威嚴,棱角分明。內穿交領僧衣,外穿通肩式袈裟,以絲帶束於腰間。衣紋厚重流暢,裙下襬自然搭於臺座上。左手結法印,右手置腿上抓大衣一角,極其出色地突出了布料的質感。結跏趺坐姿。臺座爲岩石狀高臺座。羅漢是佛教造像的主要題材之一,形象仿照現實生活中的僧人特點,以印度僧人形象爲多。光頭,無肉髻,身披袈裟或大領僧衣。相貌不一,手法或誇張或寫實,神韻生動。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樂藝會延伸閱讀

北朝藝術精華:申一涵分享大同市博物館與北朝藝術博物館選賞

遼佛開會:申一涵分享遼寧博物館金銅遼佛及其他

劉韜:一方遼代酒務官印《黃龍府酒務記》

細賞西安博物院隋董欽造阿彌陀佛等金銅佛像

《東去西來:11—14世紀藏傳金銅佛像精品展》

越地寶藏—100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海德分享浙博大展

鬼方分享《觀照自在中國古代觀音造像藝術展》上篇

宮廷造辦藝術:南博《走近佛前》清宮金銅佛像上

像由心生:彩塑藝術家史延春塑造的巍巍諸神

周倜博物館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古中山國篇》

史延春:傳承與創作是我的藝術宿命

唐宋之間:徐州雲龍山摩崖石刻

安嶽石刻盛宴之:華嚴洞、毗盧洞與圓覺洞

"雪域瑰寶—西藏文物展"饕餮盛宴

白馬:走近鄴城--臨漳佛造像博物館精品展(下)

白馬:走近鄴城--臨漳佛造像博物館精品展(上)

保利藝術博物館石造像大賞

長安佛光,寶相莊嚴:木一古美術分享西安博物院下

河朔名寺正定隆興寺大佛與石雕力士:大佛分享

首都博物館宗教藝術文化展(壹)

吉泉齋藏品賞析之:狻猊蓮花香薰

分享:四家博物館藏五代宋遼線刻鏡

定州靜志寺、淨衆院塔基出土定窯瓷器精萃

吉泉齋藏品賞析:十五世紀永宣風格釋迦牟尼

吉泉齋藏品賞析之:狻猊蓮花香薰

金佛光明:劉雍金銅佛像藏品大賞

太陽很大古美術:佛陀之衣

《聖塔佛光:金陵長幹寺地宮出土文物展》

震旦博物館:犍陀羅造像欣賞

是隋,在敲打我窗!(美奐美崙上博西博隋佛組合雙璧遙映)

安嶽石刻盛宴之:華嚴洞、毗盧洞與圓覺洞

好泉分享:《梵天東土並蒂蓮花--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印度篇

好泉分享:《梵天東土並蒂蓮花:中印雕塑藝術大展》中土篇(上)

好泉分享:《梵天東土並蒂蓮-印度中國雕塑大展》中土篇(中)

好泉分享:《祈福新年,梵天東土並蒂花開大展》中土篇(下)

無死角視覺擁抱:上博三大神王石雕在此!

周倜博物館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滿城漢墓篇》

大宋蜀生活:國家博物館藏宋石刻專題欣賞

永恆的告別,凝固在西南宋代——大足石刻釋迦涅槃聖蹟圖

無死角視覺擁抱:上博三大神王石雕在此!

北朝來龍,結穴隋唐:西安碑林佛首系列

每一份慈悲,都有來自北朝的孕育:西安碑林佛首系列續篇

像由心生:彩塑藝術家史延春塑造的巍巍諸神

鄭州大海:暮靄中的宋陵,一千年太短

共賞世界級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雕塑之一

如願意接受本微信號信息,可按右上角“樂藝會”訂閱。

更多精彩藝術生活鑑賞與創造見證與您分享。

歡迎轉發。歡迎關注訂閱。

微信公衆號轉載請聯繫後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