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燕原本是十六國時期,割據今遼西,河北東北一帶的地方勢力,如果不是北方強大的後趙發生內亂,前燕也不會有攻佔北方,進取中原的機會,一直以來,前燕和東晉也保持着從屬的關係,但當前燕走向強大之時,雙方也還是爆發了持續了近8年的中原爭奪戰。

前燕和東晉的“曖昧關係”。

其實說曖昧,主要是雙方都各取所需,早在前燕立國之前,也就是慕容時期,就受西晉冊封,成爲西晉的鮮卑都督,在西晉滅亡後,割據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建立勢力集團。

到了慕容廆之子慕容時期,前燕的地位得到了東晉的承認,當時北方出現多個割據政權,東晉無論是出於北伐收復故土的原因,還是爲了分化北方勢力,拉攏盟友,都需要明面上支持某些地方政權。

按理說,北方的政權在東晉的眼中都是叛臣,不過前燕除外。

在慕容皝時期,東晉曾有過三次冊封,慕容先被冊封爲鎮軍大將軍、平州刺史、大單于、遼東公,後又被冊封爲徵北大將軍、幽州牧,領平州刺史,加散騎常侍,增邑萬戶,持節、都督、大單于。

最關鍵的是,337年,慕容自立爲燕王,也是前燕正式立國的時候,這其實是讓東晉沒面子的,因爲這並未受到東晉的認可,但是和東晉並不多的實際支持相比,王位對慕容皝來說,吸引力更大,所以慕容自立爲王,而東晉也只能自己找個臺階下。

畢竟之前慕容只不過是東晉的一個邊關重臣,雖然前燕之地東晉無法實施統治,但在表面上,那也是東晉的疆域,而且前燕也是東晉拉攏對抗後趙的勢力集團,所以東晉只能被動承認前燕的地位。

《晉書.慕容載記》於是成帝使兼大鴻郭希持節拜皝侍中、大都督河北諸軍事、大將軍、燕王,其餘官皆如故。封諸功臣百餘人。

前燕攤牌了,東晉也接受了,此時前燕成爲東晉的異族諸侯國,這在西晉時期是難以想象的,但東晉迫於時局也只能承認了。最起碼有前燕這個勢力存在,後趙就難以大舉南下討伐東晉,不拔出前燕這顆釘子,後趙難以向南擴張,從這個角度來看,東晉的獲益也還是可以的,後來後趙就大舉攻伐慕容皝,結果20萬大軍慘敗而歸,前燕也越發成爲後趙的隱患了。

前燕滅冉魏,進取北方之地,晉燕雙方裂隙逐漸擴大。

如果說後趙石虎在位後期沒有挑起內部動亂的話,前燕做夢也想不到會有進取北方的機會,後趙末期宗室殺戮過重,冉閔崛起,滅後趙建立了冉魏,慕容皝之子慕容俊繼位,前燕趁機南下滅冉閔,實力達到巔峯,與前秦東晉成爲角逐中原之地的三方勢力之一。

可以說在352年,前燕滅冉魏後,前燕、前秦、東晉都是可能統一天下的政權,此時前燕和東晉的從屬關係就不成立了。

雙方的疆域已經相鄰,前秦還沒有強大到迫使前燕東晉聯合的地步,所以那表面上的從屬關係遠遠不足以維繫雙方的和平。

而且在滅冉魏後,前燕的疆域快速擴張,當時的慕容俊也是直接稱帝,徹底撇棄了東晉這個大旗,雙方的軍事對峙也是在所難免了。

《晉書.慕容俊載記》俊於是復圖入寇,兼欲經略關西,乃令州郡校閱見丁,精覆隱漏,率戶留一丁,餘悉發之,欲使步卒滿一百五十萬,期明年大集,將進臨洛陽,爲三方節度。

國力處於巔峯,這讓慕容俊有意一統天下,做結束亂世的雄主,他曾意欲大範圍徵調民力,組建一支兵力高達150萬的大軍,進取洛陽,並伺機南下,滅東晉和前秦,實現一統。

當然這也就是慕容俊的幻想了,即便他能徵調150萬壯丁,但是以當時前燕的國力是不足以維持這支大軍征戰的。

不過如果慕容俊一意孤行的話,那麼他絕對會是淝水之戰前,北方政權對東晉發動的最大規模軍事戰爭,那時就不知道東晉有沒有另一個版本的淝水之戰了,只是在此計劃未成之前,慕容俊就掛了,加之朝臣們反對,所以這個計劃並未實施。

但即便如此,前燕已經有了實現大一統的內在動力,這在慕容暐時期得以體現。

前燕中期內政穩定,而東晉則陷入權力角逐的鬥爭中,這給前燕從東晉手裏奪取中原之地創造了條件。

慕容俊死後,慕容暐繼位,由慕容恪等重臣輔政,前燕內部穩定,這爲前燕擴張蓄積了實力,而相比之下,東晉最大的心思不在如何經營中原之地身上。

這裏指的中原是指今洛陽到開封一帶,這是桓溫在第二次北伐時期收復的故土,桓溫在留下兵力駐守洛陽以及河南各地後,就率軍回撤了,可是東晉對於這片故土卻沒有花費太多心思。

桓溫倒是想讓東晉遷都到洛陽,但是當時的晉哀帝以及反對桓溫的實力當然不支持,畢竟到了洛陽,那一切就都是桓溫說了算了,在前燕開啓攻略中原之地的階段,東晉內部想的是如何削弱桓溫這位權臣的實力。

《晉書.哀帝紀》遣使喻溫入相,溫不從。秋七月丁卯,復徵溫入朝。

在前燕大軍已經開始攻打滎陽,許昌等地時,東晉朝堂主要精力並未放在如何抵禦前燕的南下行動中,而是在想辦法控制桓溫,晉哀帝召桓溫入朝。

顯然這是想要瓦加桓溫兵權,只要桓溫回到建康,對付他就容易些,畢竟他手裏沒有足夠的兵,想要除掉桓溫,阻力不大,所以在前燕大舉來襲時,東晉是摁住了桓溫想要北伐的行動的,先後兩次讓其入朝參政。

桓溫本來也是打算回去的,結果在半路上被勸阻,所以並未成行,後來想要組織軍隊北伐,365年,桓溫領兵駐守姑孰(今安徽當塗),準備北上,但因爲晉哀帝駕崩,北伐事宜再度擱置。

東晉因爲內部權力鬥爭問題而導致了在全局上反應遲緩,留守中原的晉軍只能獨自面對前燕的大軍,守將棄城而逃的事情屢有發生,這也導致了在361年到365年間,中原之地逐漸落入前燕之手的原因。

前燕奪取中原之地的過程。

事情的導火索在一個叫呂護的人身上,他堪稱十六國時期玩叛逃玩的最溜的人,他先後奔過後趙、冉魏、前燕、東晉政權,而且投奔一個政權還不止一兩次,簡直就是反覆無常的小人。

361年,依附於前燕的呂護想要聯合東晉偷襲前燕都城鄴城,事情泄密,呂護遭遇前燕征討,他果斷投奔於東晉,但他不安心,不知道又是因爲什麼原因,他再度反叛東晉,投靠前燕,慕容暐令其攻打洛陽,但未能攻克,攻城中還受了傷,事後不久就颳了。

這成爲前燕東晉爭奪中原之地的開始,此後前燕也不藏着掖着了,從363年開始,前燕發動了對東晉的全面戰爭。

363年:暐遣其寧東慕容忠攻陷滎陽,又遣鎮南慕容塵寇長平。

364年:暐復使慕容評寇許昌、懸、陳城,並陷之,遂略汝南諸郡,徙萬餘戶於幽、冀。

365年:尋而陳祐率衆奔陸渾,河南諸壘悉陷於希。注:陳祐率部駐守洛陽,前燕軍來襲,他率部棄城而逃。

可以看到363年到365年,這3年間是前燕攻取中原之地最激烈的階段,但東晉也只是小規模派遣軍隊支援前線戰場,並沒有和前燕同級別的軍事部署,最終的結果就是,前燕步步蠶食掉了中原各地。

洛陽本是西晉國都,對東晉來說意義重大,而且佔據洛陽,東晉可以伺機西進奪取關中,北上也可以攻略北方各地,只是這需要東晉多年的經營,這也就是問題所在。桓溫在356年就收復了洛陽,也上表提議過,請求東晉遷都洛陽,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畢竟收復洛陽是桓溫的功勞,遷都洛陽,在洛陽一帶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的功績基本上還是桓溫的,這就是在爲桓溫篡位做準備了,所以這就導致東晉不會用心經營洛陽一帶。

桓溫北伐,東晉前燕爭奪中原之地的終結。

洛陽得而復失,桓溫是不能接受的,在369年,桓溫再度北伐,是他第三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北伐,此次桓溫的目的也不僅僅是奪回中原之地,也是想要一舉滅了前燕的。

當時前燕輔政大臣慕容恪病逝,慕容暐非明君,前燕國力開始日漸衰落,戰爭初期,桓溫一路北上連敗燕軍,慕容暐已經有了遷都龍城,這無疑要主動退回到滅冉魏之前的局面了。

只是天意並不在桓溫身上,危機之時,慕容垂站出來,挽救前燕於敗亡,慕容垂統領燕軍反擊桓溫,桓溫已經進攻受挫,加之後方糧道未通,前線晉軍缺糧,只能撤軍,結果被慕容垂所擊敗。

《晉書.桓溫傳》真討譙梁皆平之,而不能開石門,軍糧竭盡。溫焚舟步退,自東燕出倉垣,經陳留,鑿井而飲,行七百餘里。垂以八千騎追之,戰於襄邑,溫軍敗績,死者三萬人。

隨行晉軍在被慕容垂的追擊中,損失了3萬餘人,此戰之後,桓溫在東晉的威望也是大減,後來還被迫玩了一手廢立皇帝的操作,爲的就是重新樹立自己的威信。

但桓溫此次北伐也宣示了東晉和前燕圍繞着中原之地的爭奪戰結束,此後東晉陷入到一定的內亂當中,桓溫之子桓玄一度建立桓楚,劉裕在滅桓楚的戰爭中崛起,所以東晉在桓溫之後再度北伐,要到劉裕時期,那時前燕也早已亡國多年了。

總的來說,原本和東晉是從屬關係的前燕,趁後趙國內混亂,冉閔建立冉魏之時,實現了滅冉魏,入主北方,此後前燕就再也不是東晉的一個諸侯國了,隨着慕容俊稱帝,雙方正式撕破臉,從361到369年的8年間,前燕在中原爭奪戰中擊敗了東晉,隨着桓溫討伐前燕失利,雙方之間的軍事衝突也宣告結束了,畢竟在前燕擊敗桓溫的次年,前燕就被前秦滅國了。

參考資料《晉書.哀帝紀》《晉書.桓溫傳》《晉書.慕容載記》《晉書.慕容俊載記》《晉書.慕容暐載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