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文治国”百弊丛生,为何还能坚持300年繁盛?此人是关键

文/号外历史之成成 图/网络

众所周知,北宋建国初期,一直都是“重文轻武”,贯彻文人治国的原则,很多人都说此决策,根本就是误国误民,其实实际上,此政策的制定背后还是有根本原因的。随着北宋的进步,王朝的发展,文人的体量就会越来越大,于是国人就热衷于以文治国,当然这在当时是一件好事,但是随之又涌现出了很多弊端,最后影响了老百姓,更影响了君王。

宋朝建立初期,其实军事实力还是存在的,而且常常闹得百姓民不聊生,因为当时的情况就是,谁拥有兵权就可以称王。在那个时候,还是武人当道的社会,文人根本没有什么地位,于是国内政权危机四起,朝廷外面战时混乱,因此也导致根本没有一个人,会效忠一个人一辈子,面对不断更迭的政权更替,卖主求荣投靠新主人,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于是,在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就立刻笼络有志人士,为了避免出现以上现象,为了保证底下人可以效忠自己,为了能拥有真正的有才之士,让他们认为宋朝才是,他们唯一可以辅佐和效忠的王朝。于是,赵匡胤制定了一些政策,以体现文人的价值,也表示对文人的尊敬,那就是“以文治国”,此时此刻再看这项政策,或许已经是当时最好的一个选择。

宋朝灭亡之际,有人曾在宋王朝太庙中,发现了一座赵匡胤生前留下的“三誓碑”,同时也被称作是“勒石三戒”,三戒分别是: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其中不杀士大夫,也就是不杀文人,后世很多学者认为,赵匡胤之所以不杀文人,就是希望文人可以畅所欲言,不必因为怕掉脑袋就不发表意见,参与到讨论中,从而开启文化繁荣的局面。

其实,宋朝历代君主施政时,秉承的并不是“不杀士大夫”,而是“不轻易诛杀”原则。虽然,宋朝重文轻武有很多不足,也正是因为这种做法,才让宋朝在人治独裁制度下,达到了最好、最开明、最有效的制度,也正是因为这项制度被延续下去,才让宋朝得以延续三百多年,可以说宋太祖的这三条规定,是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开明的政策。

宋朝“以文治国”百弊丛生,为何还能坚持300年繁盛?此人是关键!你怎么看?

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每天为您更新历史趣事,你喜欢的都在这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