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文治國”百弊叢生,爲何還能堅持300年繁盛?此人是關鍵

文/號外歷史之成成 圖/網絡

衆所周知,北宋建國初期,一直都是“重文輕武”,貫徹文人治國的原則,很多人都說此決策,根本就是誤國誤民,其實實際上,此政策的制定背後還是有根本原因的。隨着北宋的進步,王朝的發展,文人的體量就會越來越大,於是國人就熱衷於以文治國,當然這在當時是一件好事,但是隨之又湧現出了很多弊端,最後影響了老百姓,更影響了君王。

宋朝建立初期,其實軍事實力還是存在的,而且常常鬧得百姓民不聊生,因爲當時的情況就是,誰擁有兵權就可以稱王。在那個時候,還是武人當道的社會,文人根本沒有什麼地位,於是國內政權危機四起,朝廷外面戰時混亂,因此也導致根本沒有一個人,會效忠一個人一輩子,面對不斷更迭的政權更替,賣主求榮投靠新主人,彷彿已經成爲一種常態。

於是,在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後,就立刻籠絡有志人士,爲了避免出現以上現象,爲了保證底下人可以效忠自己,爲了能擁有真正的有才之士,讓他們認爲宋朝纔是,他們唯一可以輔佐和效忠的王朝。於是,趙匡胤制定了一些政策,以體現文人的價值,也表示對文人的尊敬,那就是“以文治國”,此時此刻再看這項政策,或許已經是當時最好的一個選擇。

宋朝滅亡之際,有人曾在宋王朝太廟中,發現了一座趙匡胤生前留下的“三誓碑”,同時也被稱作是“勒石三戒”,三戒分別是: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不加農田之賦。其中不殺士大夫,也就是不殺文人,後世很多學者認爲,趙匡胤之所以不殺文人,就是希望文人可以暢所欲言,不必因爲怕掉腦袋就不發表意見,參與到討論中,從而開啓文化繁榮的局面。

其實,宋朝歷代君主施政時,秉承的並不是“不殺士大夫”,而是“不輕易誅殺”原則。雖然,宋朝重文輕武有很多不足,也正是因爲這種做法,才讓宋朝在人治獨裁製度下,達到了最好、最開明、最有效的制度,也正是因爲這項制度被延續下去,才讓宋朝得以延續三百多年,可以說宋太祖的這三條規定,是歷史上迄今爲止最開明的政策。

宋朝“以文治國”百弊叢生,爲何還能堅持300年繁盛?此人是關鍵!你怎麼看?

歡迎點贊評論加關注,每天爲您更新歷史趣事,你喜歡的都在這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