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小丑》這部電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那標準化的笑容,笑聲不斷,但卻未曾真實的笑過。甚至於笑對他來說是最折磨人的一種行爲,當他連笑容都消失的時候,就真的變成"小丑"了。

《小丑》影評:社會消亡史

這是一部信息量和精神壓力都很大的一部電影,衆所周知,觀看電影時,大家都喜歡或者不自覺的涉身其中,體驗最真實的感受。於是小丑也成爲了我們生活的縮影。

《小丑》影評:社會消亡史

有人說《小丑》是一部恐怖片,主人公因爲給兒子過生日而穿上了來歷不明的小丑服,後來無法脫掉。但《小丑》何嘗不是人生的寫照,在外人面前總是報以微笑;在領導面前總是點頭哈腰;求人時總是取悅他人。

《小丑》影評:社會消亡史

當然了,在影片中,小丑的形象並不是這樣,而是一種報復社會的心理,是社會造就了小丑,而小丑則是想毀掉社會,重建社會。

《小丑》影評:社會消亡史

這時候我們就會想了:如果溫暖再多一點點,是否足以拉起亞瑟?

可能足夠,也可能不夠,例如公車上的婦人讓亞瑟繼續和自己的小孩玩,蓋瑞在亞瑟剛被解職時就來拜訪而不等到弒母后,助理在保全陪同下追上閱讀病歷而崩潰的亞瑟,即使有了這些,結局依舊可能一樣,就像許多生心理疾病遺傳率不是百分之百,素質(素質)與環境會如何相互作用作用將因人而異。我們只能依循劇情線說,亞瑟在多個關係漏接與冷漠居多的社會下,自我逐漸崩潰解,逐漸無法察覺,記憶這些溫暖,即使能記憶,他的因應技巧也只引領他在崩潰後出於善意趕走對方,就像亞瑟在殺掉藍道後開門讓蓋瑞離去,既表達對於蓋瑞的感激也讓蓋瑞畏懼而不會再回頭,當老同事消失在門的另一側,兩人的關係註定要斷。

《小丑》影評:社會消亡史

大家還記得李易峯的《動物世界》嗎?世界沒有公正,當李易峯變成小丑之後,他把所有的壞人都想象成怪物,只有他自己是正常的。

《小丑》影評:社會消亡史

這也是環境改變了他。

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社會成就了小丑,就像貧窮,冷漠,麻木等的土壤滋生了納粹一樣,不是希特勒成就了德國,恰恰是德國選擇了希特勒。

當然了,這是站在小丑的角度,社會並沒有那麼不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