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說到團隊建設,他困惑地說:“以前我覺得窮人家的孩子能喫苦、有責任心,現在簡直不敢招家境不好的員工,窮人家的‘富二代’太多了!”

“富二代”,在人們印象中與好喫懶做、揮金如土、不求上進、行爲乖張畫等號,顧名思義,是因爲家裏有錢、寵溺,造成孩子不懂事。

但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城市新中產的崛起,言正行端、喫苦耐勞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相反,窮人家的孩子卻沾上了以前富二代的毛病。

這個現象最大的原因是家人的補償心理,越是家境不好,越覺得不能虧了孩子。

我有一個員工,小時候跟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家裏窮,但正因爲窮,只要有10塊錢,就把10塊錢全花在他身上。

寧肯窮了全家,也不能窮了孩子,是他們的教育信念。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他,習慣了伸手討要,缺乏感恩心理。更要命的是,責任心幾乎爲零。我窮我有理、我弱我有理。這種心態讓同事對他意見很大。

離職前,我找他談話,他忽然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句:“昨天在路上看到有個人,特別像我爺爺。”我知道長大成人對他來說是一種凌厲的痛,因爲寵愛他的人再也幫不了他。

·02·

補償心理,是長輩的自我安慰。

如今,各種創富神話衝擊社會的各個階層,越來越多沒有創富的人,把責任推給機遇、社會不公、階層固化,因爲看不到希望,只能傾盡所有對孩子進行補償:我不管你將來如何,至少小時候,別人有的你都有。

這就直接造成了一個惡果:家境越不好,越容易把正常的教育當成喫苦,並以讓孩子喫苦爲恥。

我去一個賽艇俱樂部玩過幾次,有個14歲的男孩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每天早晨6點起牀,搭公交轉地鐵再步行來訓練。訓練完畢,幫教練收拾好器材,去另外一個地方打籃球。要去美國留學,他擔心體力跟不上,跟同學玩不到一塊兒,所以拼命練習。

他父親是上市公司高管,我問他爲什麼這麼捨得孩子喫苦。他驚訝地說:“怎麼叫喫苦?這不就是活着的日常嗎?”

·03·

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很容易在教育上犯第三個錯誤:認爲只要學習好就行。他們的孩子不管學習好不好,從來不洗內衣、不打掃衛生、見到陌生人不打招呼,成績以外的事情跟他沒關係。

這樣直接導致孩子的責任感差、社交能力差。工作後,成了團隊裏做事不動腦筋,出問題就想推卸責任的小公主小王子。

然而,自尊是虛無的,生活是現實的,虛榮不能幫任何人撐過一生。

貧窮家庭的這種自尊教育,讓孩子特別“晚熟”。當同齡人已經知道踏踏實實爲一日三餐、十年後的生活搏命時,他們卻抱着熱乎乎的自尊心,幻想只要擺出成功人士的派頭,就能成功。

貧富差異,本質上是教育的差異。當富人已經轉變教育方向,開始培養能夠更好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的時候,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他。

結果,富人家的“窮二代”越來越富,而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窮。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