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這麼多甜食小心得糖尿病!”類似的話在生活中不絕於耳,許多人因懼怕患糖尿病而拒誘人的甜食於門外,喪失了許多“甜蜜”的樂趣。那麼,糖尿病真是因爲喫過多糖引起的嗎?

  糖尿病與“甜食”沒有必然聯繫

  說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醫學上的“糖”和大衆口中所謂的“糖”不完全等同。

  醫學上說糖類,指碳水化合物,是生命體重要的營養素,是人體最主要的供能物質,主要包括單糖、雙糖和多糖。人們所說的“糖”是指具有甜味的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麥芽糖、乳糖),是狹義的糖,它們是“簡單糖”。

  而我們喫的麪粉、米飯等糧食,雖無甜味,但它們是澱粉類食物,澱粉屬於多糖,也能使血糖升高,是“複雜糖”,也是“隱形甜食”,食物的含糖量不能按其甜度衡量。因此,糖尿病和喫糖或喫甜食間無必然聯繫。

  食物進入人體後,糖類會被消化吸收爲葡萄糖,進入血液成爲血糖。升高的血糖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促進血糖代謝。正常人體內,血糖能在胰島素的“督促”下進入組織細胞中被代謝利用,多餘的則被儲存起來成爲脂肪。如此一來,葡萄糖有了合理的去路,故血糖能維持一個較平穩的水平。

  而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爲胰島素量絕對不足(如β細胞破壞)或相對不足(作用缺陷,即胰島素抵抗),導致組織細胞無法充分利用葡萄糖。葡萄糖失去了去路,都囤積在血液中,血糖因此居高不下。由此我們可看出,糖尿病和喫糖多少沒關係,而是身體利用糖的機能出了問題。

  糖尿病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遺傳易感性及環境因素共同參與着糖尿病的發生。糖尿病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絕大多數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的免疫細胞選擇性“攻擊”胰島β細胞,造成胰島功能衰竭、胰島素分泌不足,進而導致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中,組織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缺乏是發病的兩個主要環節。除了遺傳易感性、向心性肥胖,環境影響可包括年齡、生活方式、營養過剩、體力活動不足、化學毒物等。

  由此可見,糖尿病發病和喫甜食或喫糖無因果聯繫,但如果因長期攝取糖類過多造成肥胖,則患糖尿病的風險提高。

  尿糖陽性≠糖尿病

  糖尿病,顧名思義就是尿裏有糖。但尿裏有糖就一定是糖尿病嗎?答案是否定的。生理性尿糖可發生於攝食大量糖類食物後,因吸收太快,胰島素“來不及反應”,血糖升高過快,暫時超過腎臟重吸收能力(血糖高於180mg/dl)而尿出糖尿,但這種糖尿是一過性的,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試驗正常。

  病理性的尿糖還見於腎性及妊娠性尿糖。因此,糖尿是糖尿病的一個症狀,並非所有糖尿都是糖尿病。

  糖友們該怎麼喫糖

  糖類是人體必需的三大營養素之一,是人體的主要能量來源,膳食中糖類所提供的能量需佔總能量的50%-60%。在合理控制總熱量的基礎上,保持適當比例的碳水化合物攝入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葡萄糖耐量。

  不同糖類引起血糖升高的速度和程度有很大差異,可用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衡量。單糖和雙糖吸收快,GI值高;澱粉需要被分解成單糖才能被人體應用,吸收慢,GI值低。GI<50爲低升糖指數,50-70爲中升糖指數,GI>70爲高升糖指數。

  糖友們選擇食物主要看其總熱量和升糖指數。總熱量需根據身高體重計算,一般每日所需總熱量在1400~1800 千卡,建議大家上網查詢常見食物的熱量,有條件的最好備一個食物稱,對攝入的食物熱量進行粗略的計算,這樣對每日攝入的總熱量有個大概把握。下面我們來看看糖友們該如何正確喫糖?

  1、提倡的糖類:五穀雜糧,如高粱、燕麥、玉米、各種豆子等,這些食物GI值低,且富含膳食纖維、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長期食用能降血糖、血脂。主張糖友們多用粗雜糧替代精細糧,儘量喫米飯,少喝粥(糧食烹飪得越稀爛升血糖越快)。

  2、儘量避免的糖類:糖果、糕點、巧克力、雪糕、果醬之類的食物添加大量蔗糖加工而成,不利血糖穩定且營養價值較低,糖友們應儘量避免。糖友們血糖容易波動,當出現低血糖時,可適量食用這類食物緩解症狀。

  3、水果怎麼喫:糖友們若要享受“甜蜜”,建議從天然食物中獲取,一些水果的甜味來源主要是果糖,果糖對血糖影響較小,營養價值較高,是滿足味蕾的好選擇。

  首選低GI水果如蘋果、梨、桃子、橙子、柚子、草莓、木瓜、獼猴桃等;香蕉、荔枝、龍眼、冬棗等高GI水果應少量食;果乾含糖高,不宜食用。每日可食用水果100-200克,在限制總熱量的前提下,攝入水果後,應相應減少主食的攝入。喫水果的時間放在兩餐之間才能避免血糖的過大波動,即上午10點或下午3、4點左右。

  最後來張彙總表:

  糖尿病是因爲喫糖太多?!------消化病公益科普1515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