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是,又不能大規模作戰,且不說大本營要縮減在華兵力,僅就現有兵力來講,如果大規模作戰就無法鞏固佔領區,且數次作戰證明,中國軍隊一打就跑,是無法捕捉到他們的主力加以殲滅的。即爲節省兵力和減少消耗,不與中國軍隊遠距離大縱深作戰,而是取短促突擊的方式,“師團進入的限界於十裏至十五里之間(距離敵師部的位置)”。

抗日戰爭的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九日,東京參謀本部派人攜帶《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飛到中國南京,與中國派遣軍總司令西尾壽造見面。

西尾壽造對大本營削減在華兵力的決定耿耿於懷:什麼叫“北方要堅忍不拔”?什麼叫“長期作戰態勢”?什麼叫“適當的經濟措施”?

難道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就不需要堅忍不拔嗎?難道縮減了在華兵力還能保持長期作戰的態勢嗎?日軍在華戰鬥力的減弱難道是親日的中國武裝能彌補的嗎?單純杜絕抗戰物資流入敵區就能增加我方戰力嗎?西尾壽造的結論是此份計劃很不符合實際情況。

西尾壽造對大本營的“指導”作出如下書面回應:

一、一九四一年度的作戰,根據當前任務,大致確保現在的佔領地區。尤其在夏秋季節發揮綜合戰力,對敵施加重大壓力,特別期待在華北消滅山西南部中央軍的一戰。

二、在夏秋之際,最大限度發揮航空進攻作戰的威力。

三、在整個時期加強陸地及海上的封鎖杜絕流入、流出,特別將重點放在上海、天津、漢口等地。

四、政務方針根據《中國事變處理綱要》辦理。尤其在佔領地區內,建立對敵隔絕區域。

五、無論爲適應中央部於一九四一年內獲得解決事變頭緒的意圖,或考慮到明年以後的國際形勢,都必須在本年內爲消滅敵軍戰鬥力取得顯著成果。

西尾壽造的核心觀點是:想要結束在中國的戰事,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作戰。

急於“取得顯著成果”的情緒,已經演變爲侵華日軍普遍的焦躁。焦躁源於這樣的矛盾:不能不作戰,不作戰就等於原地消耗,既不能得到日見短缺的給養,也無法掠奪國內緊缺的資源,更無法談及“給敵人以更大的壓力”從而結束戰爭。

但是,又不能大規模作戰,且不說大本營要縮減在華兵力,僅就現有兵力來講,如果大規模作戰就無法鞏固佔領區,且數次作戰證明,中國軍隊一打就跑,是無法捕捉到他們的主力加以殲滅的。

西尾壽造決定,日軍今後的作戰方式應爲“短距離截斷作戰”。即爲節省兵力和減少消耗,不與中國軍隊遠距離大縱深作戰,而是取短促突擊的方式,“師團進入的限界於十裏至十五里之間(距離敵師部的位置)”。

問題在於:迅速突擊到距離中國軍隊師部“十里至十五里”的位置,這完全是西尾壽造的一廂情願,中國軍隊接敵就撤,尤其是師部撤得更快,怎麼可能讓日軍在十里之外看見中國師部的影子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