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总计诞生了四百多位皇帝,有的贤明爱国,有的昏庸无道,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要说他们当中谁的世界地位最高的话,非李世民莫属了。

唐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国度,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各地人民前来拜访,李世民和他的盛唐张开了怀抱,自古以来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一直被人歌颂,除了那一个“污点”之外,李世民堪称是一个完美的统治者,史学家对他的雄才伟略给予了价高的评价。

李世民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富足,对于胆敢挑衅大唐权威的人,李世民从来都不会手软,利用世界领先的军事实力,横扫四方,仅仅三千骑兵就能横扫突厥,震惊了整个世界。这场胜利让无数少数民族政权甘愿臣服,共同拥戴李世民为“天可汗”,自此李世民成为天下共主。

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不过“天可汗”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尊号的背后又有哪些权力呢?

“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北亚地区,本意为部族首领,3世纪鲜卑部落最早开始使用“可汗”来称呼部落酋长,后来“可汗”的地位不断高涨,402年,“可汗”成为一国之主才能享有的尊称。

“天可汗”顾名思义就是天下的可汗,贞观年间,几个少数民族商议之后,共同推举李世民为“天可汗”,从此之后,西北部地区大大小小的少数民族都开始称呼李世民“天可汗”,意为李世民不仅是大唐的天子,更是少数民族共同的首领。

“天可汗”不仅是说说而已,针对“天可汗”许多少数民族出台了相关的政治体系,李世民将用皇帝的身份统治大唐,同时还要用可汗的身份统辖少数民族,而那些少数民族可以保留本国风俗,同样也必须承认大唐的领导地位。

李世民在担任天可汗的时候,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维持几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倘若哪几个民族产生了矛盾,李世民就要站出来充当中间人,除此之外,李世民还要保证每个民族有其独立性,即便是势力再小的民族也能自主行驶主权。

为了表示对李世民的绝对尊重,每一个藩属国在选拔继承人的时候,都会奏请李世民,请求他昭告天下,李世民还有调动藩属国军队的权力,每当国家发生叛乱的时候,可以借助藩属国的力量消灭敌寇,大唐与吐蕃作战的时候,藩属国的军队出了不少力。

以“天可汗”为中心的政治联盟首次出现,各方藩属国共同推举唐朝,将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推向了顶峰,借助这种形势,唐朝有力的维护了自身稳定,并且自身武力突出,借此来制约藩属国,有了免费调动的军队,可以省下大笔军费。

有人说大唐“天可汗”制度与现在的联合国一样,其实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说“天可汗”在某一方面行驶着“联合国”的权力,但是归根结底“联合国”采用委员制度,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天可汗”则是李世民独揽大权,什么事情都是唐朝说了算。

钮先钟教授“天可汗”制度更像是一种集体安全组织,几个国家以唐朝为核心,寻求发展,天可汗的存在有助于那些势力弱小的部族免于战火,各方势力名义上是一个联盟,可以减少冲突的发生,具有世界主义色彩。

很多人说,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归根结底是李世民好战埋下的祸根,大唐王朝权力不断分散,最终使得边境势力一步步做大,让中原王朝陷入危机。

其实,这种说法实是误解了“天可汗”制度。

唐朝初期,全国上下实行“府兵制度”,“府兵制”是什么意思呢?

“府兵制”就是唐朝在全国各地存有大量预备役士兵,和平时期,他们会像普通民众那样耕田为生,一旦爆发战事,就会拿上武器上战场,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统率全国兵力,在宫廷内斗的时候却无法动用的原因。

按照规定,李世民虽然是最高领导人,却不能无缘无故的调动“府兵”,尤其是和平年代,李世民都无法动用的力量,各地藩王更不可能据为己有,因此杜绝了地方势力崛起。

随着唐朝发展,到了睿宗掌权的时候,开始设立节度使,玄宗在位期间,完善了相关制度,节度使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府兵制”,节度使开始有机会培养亲信势力,因此威胁到了中央统治。

从这也能看出,“天可汗”乃至节度使的出现都是适应历史潮流的产物,想要加强军事建设,势必会增加经济支出,唐朝初年国内环境刚刚安定,根本无力支撑巨大的军费,所以李世民采用“天可汗”的方式,让藩属国之间相互制衡,除了李世民之外,唐朝诸多皇帝都被尊称为“天可汗”。

可见“天可汗”并不是歌功颂德的产物,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制度。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