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總計誕生了四百多位皇帝,有的賢明愛國,有的昏庸無道,形形色色什麼樣的人都有,要說他們當中誰的世界地位最高的話,非李世民莫屬了。

唐朝是一個文化開放的國度,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各地人民前來拜訪,李世民和他的盛唐張開了懷抱,自古以來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一直被人歌頌,除了那一個“污點”之外,李世民堪稱是一個完美的統治者,史學家對他的雄才偉略給予了價高的評價。

李世民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富足,對於膽敢挑釁大唐權威的人,李世民從來都不會手軟,利用世界領先的軍事實力,橫掃四方,僅僅三千騎兵就能橫掃突厥,震驚了整個世界。這場勝利讓無數少數民族政權甘願臣服,共同擁戴李世民爲“天可汗”,自此李世民成爲天下共主。

對於這段歷史很多人都有所耳聞,不過“天可汗”究竟是什麼意思?這個尊號的背後又有哪些權力呢?

“可汗”一詞最早出現在北亞地區,本意爲部族首領,3世紀鮮卑部落最早開始使用“可汗”來稱呼部落酋長,後來“可汗”的地位不斷高漲,402年,“可汗”成爲一國之主才能享有的尊稱。

“天可汗”顧名思義就是天下的可汗,貞觀年間,幾個少數民族商議之後,共同推舉李世民爲“天可汗”,從此之後,西北部地區大大小小的少數民族都開始稱呼李世民“天可汗”,意爲李世民不僅是大唐的天子,更是少數民族共同的首領。

“天可汗”不僅是說說而已,針對“天可汗”許多少數民族出臺了相關的政治體系,李世民將用皇帝的身份統治大唐,同時還要用可汗的身份統轄少數民族,而那些少數民族可以保留本國風俗,同樣也必須承認大唐的領導地位。

李世民在擔任天可汗的時候,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維持幾個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倘若哪幾個民族產生了矛盾,李世民就要站出來充當中間人,除此之外,李世民還要保證每個民族有其獨立性,即便是勢力再小的民族也能自主行駛主權。

爲了表示對李世民的絕對尊重,每一個藩屬國在選拔繼承人的時候,都會奏請李世民,請求他昭告天下,李世民還有調動藩屬國軍隊的權力,每當國家發生叛亂的時候,可以藉助藩屬國的力量消滅敵寇,大唐與吐蕃作戰的時候,藩屬國的軍隊出了不少力。

以“天可汗”爲中心的政治聯盟首次出現,各方藩屬國共同推舉唐朝,將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推向了頂峯,藉助這種形勢,唐朝有力的維護了自身穩定,並且自身武力突出,藉此來制約藩屬國,有了免費調動的軍隊,可以省下大筆軍費。

有人說大唐“天可汗”制度與現在的聯合國一樣,其實兩者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雖說“天可汗”在某一方面行駛着“聯合國”的權力,但是歸根結底“聯合國”採用委員制度,不會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天可汗”則是李世民獨攬大權,什麼事情都是唐朝說了算。

鈕先鍾教授“天可汗”制度更像是一種集體安全組織,幾個國家以唐朝爲核心,尋求發展,天可汗的存在有助於那些勢力弱小的部族免於戰火,各方勢力名義上是一個聯盟,可以減少衝突的發生,具有世界主義色彩。

很多人說,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爆發,歸根結底是李世民好戰埋下的禍根,大唐王朝權力不斷分散,最終使得邊境勢力一步步做大,讓中原王朝陷入危機。

其實,這種說法實是誤解了“天可汗”制度。

唐朝初期,全國上下實行“府兵制度”,“府兵制”是什麼意思呢?

“府兵制”就是唐朝在全國各地存有大量預備役士兵,和平時期,他們會像普通民衆那樣耕田爲生,一旦爆發戰事,就會拿上武器上戰場,這就是爲什麼李世民統率全國兵力,在宮廷內鬥的時候卻無法動用的原因。

按照規定,李世民雖然是最高領導人,卻不能無緣無故的調動“府兵”,尤其是和平年代,李世民都無法動用的力量,各地藩王更不可能據爲己有,因此杜絕了地方勢力崛起。

隨着唐朝發展,到了睿宗掌權的時候,開始設立節度使,玄宗在位期間,完善了相關制度,節度使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的“府兵制”,節度使開始有機會培養親信勢力,因此威脅到了中央統治。

從這也能看出,“天可汗”乃至節度使的出現都是適應歷史潮流的產物,想要加強軍事建設,勢必會增加經濟支出,唐朝初年國內環境剛剛安定,根本無力支撐巨大的軍費,所以李世民採用“天可汗”的方式,讓藩屬國之間相互制衡,除了李世民之外,唐朝諸多皇帝都被尊稱爲“天可汗”。

可見“天可汗”並不是歌功頌德的產物,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制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