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党的基层组织既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又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保持稳定的“稳压器”和深化改革的“先锋官”。

近年来,盘龙区茨坝街道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狠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抓好基层党建推进社区治理,促进民族团结,提升对水源区移民的服务工作,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这三项工作的最深处。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让党的各项工作落地有声,激活了茨坝街道基层党组织这“一池春水”。

打好特色牌

让“红帽子”引领基层党建“活起来”

10月10日下午,盘龙区茨坝街道百名党员干部,前往云南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云南省第二监狱)参观学习,接受廉政警示教育。

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茨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孙锋带领全体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并向街道党员发放了政治生日卡片。“我们之前的警示教育活动大多都是请老师来上课,这次的活动在形式上要新颖很多。”党员干部在观展过程中,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对省内外近年来取得的反腐成果有了清晰、细致的了解。同时,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廉洁从政意识,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青松路社区位于盘龙区茨坝街道中心区,辖区内有公共单位24家,有17个党支部,党员412名。青松路社区党支部书记魏琪娥介绍,当前社区与驻区单位在党的组织方面存在互不隶属、行政上互不关联、管理上条块分割的现状,导致社区党建工作与驻区单位党建工作呈现出“三难”:党建工作协调沟通难、服务资源优势互补难、在职党员在社区作用发挥难。

为了打通这一痛点,做好社区基层党建工作,去年,青松路社区创新组建“红帽子”党员志愿者队伍。社区党支部通过辖区公共单位党支部召开动员会,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走访、居民区宣传、发倡议书等形式,向广大党员发出倡议,动员和引导党员积极加入“红帽子”党员志愿者队伍。

“红帽子”党员开展志愿服务

根据“红帽子”党员志愿者的时间、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社区采取“输血式、造血式、便民式”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满足居民群众的不同需求。

社区把每个月第一周的周六定为活动日。把“红帽子”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与“党员示范岗” “党员活动日”等活动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员志愿者主题日服务活动,为居民群众提供经常性、个性化的志愿服务。

为了将这项活动列为长效机制,社区制定“红帽子”党员志愿者登记归档制度,采取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报名方式,对“红帽子”党员志愿者进行资格审查、登记建档、分类管理。制定辖区 “红帽子”党员志愿者服务站工作制度、工作人员职责、党员志愿者行为规范、服务证件制度及评比奖惩制度,确保党员志愿者服务有章可循。

此外,还建立表彰激励制度。将“红帽子”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列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红帽子”党员志愿者及服务队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辖区道德模范宣传栏大力宣传报道“红帽子”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吸引更多党员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

目前,辖区共有412名党员,除年老体弱者外,其余335名党员全部加入了“红帽子”志愿者服务队。其中125名党员志愿者与70户低保户、87名残疾人家庭互结对子。去年以来,“红帽子”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百余次,共做各类好人好事5000余件,解决各类难题1300余件。

以党建带共建,以共建促发展。青松路社区通过“红帽子”党员志愿者这项机制,发挥了社区党员在社区党建当中的先锋作用,为社区服务增添活力,走出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同时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方需求,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社区建设水平。

茨坝街道组织宣传委员于尔鹏称,“红帽子”党员志愿服务这项工作机制今年已经在整个茨坝街道辖区全面推广开展。

打好服务牌

让水源区移民幸福指数“高起来”

2004年对盘龙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昆明市进行区划调整,区划后,将占全区管理面积71%的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划入盘龙区,盘龙区承担起了保护昆明重要水源地的重任。

当时,由于诸多原因,松华坝水库水质开始恶化,富营养化趋势明显,形势危及昆明市民的基本生活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而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源保护区内的生产生活污染水体所致,减少人群活动对松华坝核心水源区造成的污染势在必行。

为此,昆明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对松华坝水库一级保护区核心区内居住群众(以下统称“水源区移民”)进行搬迁安置。2011年3月,盘龙区正式启动水源区群众搬迁工作,搬迁所涉及的5个街道办事处1257户3143人,被统一安置到茨坝街道办事处兰龙潭社区德惠小区。

“兰龙潭社区地处昆明市北市区长虫山脚下,是一个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口多、公共单位多的城市型社区。做好水源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对于兰龙潭社区来说责任重大。”茨坝街道兰龙潭社区党支部书记候春瑞说,水源区1257户人家共3143人搬离自己的故土,为了昆明的青山绿水,他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作为服务的“大后方”,近年来,兰龙潭社区在市委、区委及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改善水源区移民民生、增加水源区移民收入为工作目标,不断提高水源区移民的幸福指数。

工作中,社区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做好水源区移民的工作。早在2012年,水源区就成立移民临时党委。临时党委成立后,根据上级要求,结合移民服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社区制订了“123”移民服务管理工作模式,即“一套档案、两个平台、三个抓手”。

“1”即一套档案,由社区服务站按“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健全移民信息档案,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2”即搭建两个工作平台: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平台和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平台;“3”即三个工作抓手。以完善党员服务和加强党建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委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抓手,文化娱民,文化乐民,团结群众,凝结民心,促进移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

搬离自己的故土到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是让移民们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双手开创新的生活。为做好松华坝移民就业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参与、部门联动”的方式,社区选择昆明安博尔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作为水源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2012年至今,先后举办了物业管理培训、创业培训、茶艺培训、育婴师培训、家政服务员培训、营养配餐员培训等就业创业培训21场次,参加培训者达400余人次。目前兰龙潭社区劳动力年龄范围内人员有1887人,以各种形式就业的有1127人,消除了零就业家庭。

51岁的善学英是滇源街道中所村的村民。2017年的时候,她参加了亲亲家政公司在村里办的家政培训班。“在集中学习后,我拿到了初级培训证,亲亲家政公司还帮我找到了工作。” 善学英说,公司介绍她到客户家中做家务、带孩子,每个月的工资可以拿到4000元。

通过培训,很多一辈子只会务农的移民学到一技之长,找到谋生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找到了适应城市新生活的信心。

茨坝街道党员干部到云南省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打好民族团结牌

让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靓起来”

在茨坝街道有一个漂亮的社区——花渔沟社区,这里依山傍水,有6个自然村,其中小空山村为苗族村,全村18户64人都是苗族。

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安定和谐,是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根据省、市、区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茨坝街道花渔沟社区从2016年初开始,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

工作中,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社区主任为副组长的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帮困工作制度、处理突发事件工作制度等,切实加强对民族团结工作的组织领导。

社区还经常组织义工、志愿者开展各种志愿服务,加强对居民小组干部的民族政策教育,把民族政策法规教育纳入政治学习日学习内容,增强各小组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激发各阶层都来关心民族工作,促进各族居民紧密团结。

另外,通过开展社区民族团结宣传月、民俗小吃展、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体育等各类丰富精彩的活动,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做好法律援助工作。2013年街道就在花渔沟社区小空山居民小组成立了少数民族纠纷调解室,调解少数民族产生的各类纠纷,接待、办理少数民族信访案件。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增强了少数民族居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

做好小空山居民小组及少数民族居民的走访、慰问工作。小空山居民小组是1982年由原官渡区龙泉镇三丘田村搬迁到花渔沟社区的。搬迁之初,小组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生活较为困难。近年来在省、市、盘龙区各部门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小空山的基础设施及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街道、社区每到节假日都对小空山苗族困难人员进行走访及慰问,送上党和政府的温暖。

此外,实施小空山美丽乡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程,为苗族移民居住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奠定基础。街道还积极对居民开展蔬菜种植培训及养殖培训,提高小空山居民的技能和收入,居民的生活越过越美好。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新形势下,茨坝街道党工委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每一个党支部、根植到每一名党员心中,进一步筑牢了党执政兴国的根基。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雷晴

责编:肖窈 一审:周晓雪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