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春城訊“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黨的基層組織既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又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也是保持穩定的“穩壓器”和深化改革的“先鋒官”。

近年來,盤龍區茨壩街道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狠抓黨建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抓好基層黨建推進社區治理,促進民族團結,提升對水源區移民的服務工作,把黨的“神經末梢”延伸到這三項工作的最深處。工作中堅持“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讓黨的各項工作落地有聲,激活了茨壩街道基層黨組織這“一池春水”。

打好特色牌

讓“紅帽子”引領基層黨建“活起來”

10月10日下午,盤龍區茨壩街道百名黨員幹部,前往雲南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雲南省第二監獄)參觀學習,接受廉政警示教育。

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茨壩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孫鋒帶領全體黨員幹部重溫入黨誓詞,並向街道黨員發放了政治生日卡片。“我們之前的警示教育活動大多都是請老師來上課,這次的活動在形式上要新穎很多。”黨員幹部在觀展過程中,認真聽取講解員的講解,對省內外近年來取得的反腐成果有了清晰、細緻的瞭解。同時,通過觀看警示教育片,提升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和廉潔從政意識,構築拒腐防變的思想道德防線。

青松路社區位於盤龍區茨壩街道中心區,轄區內有公共單位24家,有17個黨支部,黨員412名。青松路社區黨支部書記魏琪娥介紹,當前社區與駐區單位在黨的組織方面存在互不隸屬、行政上互不關聯、管理上條塊分割的現狀,導致社區黨建工作與駐區單位黨建工作呈現出“三難”:黨建工作協調溝通難、服務資源優勢互補難、在職黨員在社區作用發揮難。

爲了打通這一痛點,做好社區基層黨建工作,去年,青松路社區創新組建“紅帽子”黨員志願者隊伍。社區黨支部通過轄區公共單位黨支部召開動員會,社區工作人員上門走訪、居民區宣傳、發倡議書等形式,向廣大黨員發出倡議,動員和引導黨員積極加入“紅帽子”黨員志願者隊伍。

“紅帽子”黨員開展志願服務

根據“紅帽子”黨員志願者的時間、居民羣衆的實際需求,社區採取“輸血式、造血式、便民式”等形式,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滿足居民羣衆的不同需求。

社區把每個月第一週的週六定爲活動日。把“紅帽子”黨員志願者服務活動與“黨員示範崗” “黨員活動日”等活動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黨員志願者主題日服務活動,爲居民羣衆提供經常性、個性化的志願服務。

爲了將這項活動列爲長效機制,社區制定“紅帽子”黨員志願者登記歸檔制度,採取個人自薦和組織推薦相結合的報名方式,對“紅帽子”黨員志願者進行資格審查、登記建檔、分類管理。制定轄區 “紅帽子”黨員志願者服務站工作制度、工作人員職責、黨員志願者行爲規範、服務證件制度及評比獎懲制度,確保黨員志願者服務有章可循。

此外,還建立表彰激勵制度。將“紅帽子”黨員志願者隊伍建設列入基層黨建工作目標考覈內容,對工作成績突出的“紅帽子”黨員志願者及服務隊進行表彰獎勵。同時,在轄區道德模範宣傳欄大力宣傳報道“紅帽子”志願者服務活動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和事蹟,吸引更多黨員參與志願者服務活動。

目前,轄區共有412名黨員,除年老體弱者外,其餘335名黨員全部加入了“紅帽子”志願者服務隊。其中125名黨員志願者與70戶低保戶、87名殘疾人家庭互結對子。去年以來,“紅帽子”黨員志願者服務隊開展爲民服務活動百餘次,共做各類好人好事5000餘件,解決各類難題1300餘件。

以黨建帶共建,以共建促發展。青松路社區通過“紅帽子”黨員志願者這項機制,發揮了社區黨員在社區黨建當中的先鋒作用,爲社區服務增添活力,走出了基層黨建工作的新路子。同時滿足了社區居民多方需求,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程度和社區建設水平。

茨壩街道組織宣傳委員於爾鵬稱,“紅帽子”黨員志願服務這項工作機制今年已經在整個茨壩街道轄區全面推廣開展。

打好服務牌

讓水源區移民幸福指數“高起來”

2004年對盤龍區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一年昆明市進行區劃調整,區劃後,將佔全區管理面積71%的松華壩水源保護區劃入盤龍區,盤龍區承擔起了保護昆明重要水源地的重任。

當時,由於諸多原因,松華壩水庫水質開始惡化,富營養化趨勢明顯,形勢危及昆明市民的基本生活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而水質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水源保護區內的生產生活污染水體所致,減少人羣活動對松華壩核心水源區造成的污染勢在必行。

爲此,昆明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決策,對松華壩水庫一級保護區核心區內居住羣衆(以下統稱“水源區移民”)進行搬遷安置。2011年3月,盤龍區正式啓動水源區羣衆搬遷工作,搬遷所涉及的5個街道辦事處1257戶3143人,被統一安置到茨壩街道辦事處蘭龍潭社區德惠小區。

“蘭龍潭社區地處昆明市北市區長蟲山腳下,是一個人口密度大、外來人口多、公共單位多的城市型社區。做好水源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對於蘭龍潭社區來說責任重大。”茨壩街道蘭龍潭社區黨支部書記候春瑞說,水源區1257戶人家共3143人搬離自己的故土,爲了昆明的青山綠水,他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作爲服務的“大後方”,近年來,蘭龍潭社區在市委、區委及街道黨工委的正確領導下,以改善水源區移民民生、增加水源區移民收入爲工作目標,不斷提高水源區移民的幸福指數。

工作中,社區以基層黨建爲抓手,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做好水源區移民的工作。早在2012年,水源區就成立移民臨時黨委。臨時黨委成立後,根據上級要求,結合移民服務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社區制訂了“123”移民服務管理工作模式,即“一套檔案、兩個平臺、三個抓手”。

“1”即一套檔案,由社區服務站按“一戶一檔”的要求建立健全移民信息檔案,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信息靈;“2”即搭建兩個工作平臺:技能培訓就業推薦平臺和社會服務管理工作平臺;“3”即三個工作抓手。以完善黨員服務和加強黨建爲抓手,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黨委的戰鬥堡壘作用;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爲抓手,文化娛民,文化樂民,團結羣衆,凝結民心,促進移民到市民的角色轉變。

搬離自己的故土到城市生活,最重要的是讓移民們掌握一技之長,靠自己的雙手開創新的生活。爲做好松華壩移民就業工作,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參與、部門聯動”的方式,社區選擇昆明安博爾人力資源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作爲水源區移民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2012年至今,先後舉辦了物業管理培訓、創業培訓、茶藝培訓、育嬰師培訓、家政服務員培訓、營養配餐員培訓等就業創業培訓21場次,參加培訓者達400餘人次。目前蘭龍潭社區勞動力年齡範圍內人員有1887人,以各種形式就業的有1127人,消除了零就業家庭。

51歲的善學英是滇源街道中所村的村民。2017年的時候,她參加了親親家政公司在村裏辦的家政培訓班。“在集中學習後,我拿到了初級培訓證,親親家政公司還幫我找到了工作。” 善學英說,公司介紹她到客戶家中做家務、帶孩子,每個月的工資可以拿到4000元。

通過培訓,很多一輩子只會務農的移民學到一技之長,找到謀生的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也找到了適應城市新生活的信心。

茨壩街道黨員幹部到雲南省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打好民族團結牌

讓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靚起來”

在茨壩街道有一個漂亮的社區——花漁溝社區,這裏依山傍水,有6個自然村,其中小空山村爲苗族村,全村18戶64人都是苗族。

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安定和諧,是實現社會穩定、長治久安的根本之策。根據省、市、區相關部門的統一安排、部署,茨壩街道花漁溝社區從2016年初開始,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的創建工作。

工作中,社區成立了以社區黨委書記爲組長、社區主任爲副組長的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工作領導小組,並建立了幫困工作制度、處理突發事件工作制度等,切實加強對民族團結工作的組織領導。

社區還經常組織義工、志願者開展各種志願服務,加強對居民小組幹部的民族政策教育,把民族政策法規教育納入政治學習日學習內容,增強各小組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覺性,激發各階層都來關心民族工作,促進各族居民緊密團結。

另外,通過開展社區民族團結宣傳月、民俗小喫展、民族知識競賽、民族體育等各類豐富精彩的活動,吸引廣大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做好法律援助工作。2013年街道就在花漁溝社區小空山居民小組成立了少數民族糾紛調解室,調解少數民族產生的各類糾紛,接待、辦理少數民族信訪案件。通過深入細緻的工作,增強了少數民族居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感。

做好小空山居民小組及少數民族居民的走訪、慰問工作。小空山居民小組是1982年由原官渡區龍泉鎮三丘田村搬遷到花漁溝社區的。搬遷之初,小組基礎設施薄弱,居民生活較爲困難。近年來在省、市、盤龍區各部門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小空山的基礎設施及生活水平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街道、社區每到節假日都對小空山苗族困難人員進行走訪及慰問,送上黨和政府的溫暖。

此外,實施小空山美麗鄉村(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工程,爲苗族移民居住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奠定基礎。街道還積極對居民開展蔬菜種植培訓及養殖培訓,提高小空山居民的技能和收入,居民的生活越過越美好。

“欲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新形勢下,茨壩街道黨工委全面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把黨的“神經末梢”延伸到每一個黨支部、根植到每一名黨員心中,進一步築牢了黨執政興國的根基。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雷晴

責編:肖窈 一審:周曉雪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