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和《橋》,前者讓七十年代的中國人永遠記住了薩拉熱窩這個城市,電影中游擊隊的接頭暗號“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這句經典對白在當年是何等膾炙人口,後者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至今仍然在中國傳唱。對於很多中國遊客來說,塞爾維亞不是他們前往歐洲的第一選擇,論旅遊業的發展,這裏並不如西歐或者南歐發達,但卻恰恰因爲其小衆和獨特性而受到越來越多旅遊者的歡迎,等待疫情結束,一定要去這個寶藏國家看看。

這幾天,有一個國家在中文互聯網登上熱搜,一切還要從一則電視講話說起。

當地時間15日,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在電視講話中宣佈,塞爾維亞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講話中,武契奇一度含淚向中國求助,"唯一能夠幫助塞爾維亞的是中國",引發了中國網友的關注。

很快,網友們開始在@塞爾維亞國家旅遊局下留言,表達對塞的關注與支持。

當地時間17日稍晚時候,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在社交媒體上先後兩次發文,“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朋友的幫助”,對中國在疫情期間對該國提供援助表示感謝。很快,#塞爾維亞總統發文感謝中國援助#又登上了今天的微博熱搜。

武契奇在intagram發文

今天,@塞爾維亞駐華大使館開通了新浪微博,有網友發現,2020年是中國與塞爾維亞建交65週年,因此,該賬戶的資料寫着“65歲”。

說到塞爾維亞,很多中國人的記憶會都與南斯拉夫戰爭電影有關。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和《橋》,前者讓七十年代的中國人永遠記住了薩拉熱窩這個城市,電影中游擊隊的接頭暗號“空氣在顫抖,彷彿天空在燃燒”,這句經典對白在當年是何等膾炙人口,後者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至今仍然在中國傳唱。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橋》

歷史上南斯拉夫所在的巴爾幹半島一直被不同的帝國瓜分統治,這裏民族衆多、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又有所不同,民族和宗教各不相同的人們生活在一起,有融合,也會有摩擦。近代以來,這塊土地頻繁發生戰亂,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1914年,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開槍刺殺——這成爲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離我們最近的,則是冷戰結束後的前南斯拉夫內戰,以及後來的科索沃戰爭。後者引發南斯拉夫最後一次解體,讓“南斯拉夫”成爲歷史,此戰中美國戰機對中國駐南大使館的野蠻轟炸,更成爲中國人心中永恆的痛。

隨着上世紀90年代南斯拉夫的解體,塞爾維亞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常年飽受變遷、內戰紛擾下的塞爾維亞人民並沒有生活在過去的陰影和傷害下,而是順從着一切的跌宕,轉變,並深受與衆不同的精神,藝術,建築和文化的影響下,活出了一種更強有力的生命感。這個佔據了巴爾幹半島中心位置的國家,在2015年就被《Lonely Planet》評爲“最值得出行的十大旅遊目的地之一”。

自2017年1月15日起,中國和塞爾維亞互相免籤,這是歐洲首個真正意義上與中國達成互免簽證協議的國家。環環親測,無論你喜歡城市夜生活還是鄉村生活,熱愛歷史遺蹟還是嚮往仙境一般的童話世界,塞爾維亞都能夠滿足你。接下來,就和環環一起走近這個國家吧!

不一樣的歐洲

“幸福到來的時刻,得給它加上一丁點兒輕微的苦澀。這樣就能記得更牢,因爲面對不愉快的時刻比對愉快的時刻記得更長更久。”

——米洛拉德·帕維奇

走在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街道,這裏絕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種歐洲。塞爾維亞最著名的作家曾在《扎哈爾詞典》一書裏寫道“幸福到來的時刻,得給它加上一丁點兒輕微的苦澀。這樣就能記得更牢,因爲面對不愉快的時刻比對愉快的時刻記得更長更久。”恰如其分地寫出了這座城市帶給人的感受。

多瑙河與薩瓦河穿城而過,緩緩流淌,臨河而建的城市總是帶給人平靜和愜意。城市裏有現代的步行街和琳琅的商鋪,也有石板街道,被鮮花覆蓋的美麗咖啡屋,但你不會想到也許在下個轉角就能看到那些戰爭的痕跡——被轟炸之後所剩的殘垣,過火之後裸露出水泥表面的房屋,歷史剛剛過去,卻仍然歷歷在目。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是千年古都,也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公元878年首次出現了貝爾格萊德這個斯拉夫語名稱的記載,其意爲“白色之城”,因被不同文明徵服過,造就了這裏深厚的文化底蘊。

自古以來,貝爾格萊德就是東西方交通要道的重要樞紐。它坐落在多瑙河和薩瓦河的交匯處,碧波粼粼的多瑙河穿過市區,把貝爾格萊德一分爲二,一邊是富有歷史感的老城區,一邊是現代化建築羣集中的新城區。

在貝爾格萊德醒來

“這個早晨,不論誰足夠幸運地在貝爾格萊德醒來,都會意識到他今天的生活已有足夠多的收穫。堅持更多的要求似乎不合時宜。”

——杜桑 ·拉多維克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貝爾格萊德被譽爲“巴爾幹的大門”和“中歐的大門”。從古羅馬帝國開始,幾乎這裏的每一代人都經歷過戰爭。曾經,聖薩瓦(Saint Sava)寫下過這樣的文字:”我們開始時都很困惑,東方確認我們屬於西方,而西方卻認定我們屬於東方,我們中的一部分人看不清自己在這場衝突中的位置,哭泣着認爲自己無所歸屬,另一部分人卻堅信自己只屬於衝突的某一方。”

聖薩瓦是塞爾維亞東正派教堂的創立者,在他的遺骨被燒燬300年後,爲了紀念他,聖薩瓦教堂(Cathedral of St. Sava)被建立。這是貝爾格萊德最大的紀念性建築,總佔地3500平方米,採用了東正教常用的拜占庭式設計。

教堂通體以純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晶瑩堅固的質地確保了教堂的穩固與高大,也象徵了教會的威嚴,教堂的內部仍在裝修中,但是裝修完成的部分之精美讓人歎爲觀止。

塞爾維亞的主要宗教爲東正教,東正教教堂穹頂的壁畫往往精美絕倫,抬頭仰望的那一刻,會感嘆畫師的技藝和宗教的魅力。

貝爾格萊德市市最有名的地方是卡萊梅格丹(Kalemegdan),這座公園經常被描述爲都會博物館,有浪漫主義風格的魯茲卡教堂和聖帕拉斯契瓦教堂;自然科學博物館和軍事博物館;還有貝爾格萊德最具人氣的紀念碑——由伊萬·梅斯特羅維奇雕刻的“維克多”紀念。在高聳的卡萊梅格丹堡壘,能看到該市的壯麗景觀;薩瓦河與多瑙河的匯合點。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Josip Broz Tito)是前南斯拉夫的重要領導人,若你對現代史感興趣,可以參觀南斯拉夫歷史博物館(Th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Yugoslavia and Tito's Mausoleum)和花宮(The house of flower)即鐵托墓。一塊長方體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上面沒有任何歌功頌德的碑文,只鑲有三行鎦金大字: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這裏有很多鐵托生前收到的火炬,它們形態各異,在每年鐵托生日時從全國各地寄來,代表了人們建設美好生活的決心。

美酒、美食與童話生活

有着“花之城”美譽的諾維薩德是塞爾維亞第二大城市,到處散發着悠閒的氣質。這裏有多個博物館和美術館,最著名的是伏伊伏丁那博物館,收藏了不少塞爾維亞的藏品,這裏經常舉辦各種風格的畫展、音樂會和藝術節。

喜愛塞爾維亞電影的人一定要去木頭村看看,木頭村是塞爾維亞著名導演艾米爾.庫斯圖裏卡爲了拍攝電影《生命是個奇蹟》(Life Is a Miracle)所建造的村落。木頭村從地面到房屋,全部用木頭建成並以色彩繽紛的油畫粉飾,村裏奇形怪狀的雕塑,還有屋內的傢俱都是用鮮花點綴,整個環境都是充滿童真。

從木頭村可以乘坐山區小火車遊覽茲拉蒂博爾山區,有機會一定要體驗下這條線路。薩爾幹8號觀景鐵路始建於1921年,全長15.5公里,直至1974年都是連接塞爾維亞的主要運輸幹線,之後才改造成旅遊鐵路。由於其中一段路軌連續打了兩個圈,從高處看,恰好是一個“8”字,所以才叫Sargan 8。整個運行線路共要穿越10座橋、22條隧道,不僅能盡情呼吸新鮮的空氣,還能將優美寧靜的山區景色盡收眼底。

塞爾維亞的飲食豐富多樣,當地的飲食文化深受希臘、保加利亞、土耳其和匈牙利等國的影響,總體上來說是“無肉不歡”。塞爾維亞出產七百多種葡萄酒,最值得品嚐的是這裏的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在歐洲國家中,塞爾維亞的消費算是不貴的,摺合100多元人民幣就可以在餐廳裏享用一頓正餐。

對於很多中國遊客來說,塞爾維亞不是他們前往歐洲的第一選擇,論旅遊業的發展,這裏並不如西歐或者南歐發達,但卻恰恰因爲其小衆和獨特性而受到越來越多旅遊者的歡迎,等待疫情結束,一定要去這個寶藏國家看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