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唐詩的雄渾,宋詞的豪邁婉約,元代的戲劇別具一格。

在元代,我國的戲劇藝術走向成熟,戲劇可以說代表了當時文學的最高水平。而戲劇又包括雜劇和南戲。北方的雜劇與南方的南戲相互交融,又各具特色。

此時的戲劇中最廣爲後人所知的就是關漢卿的《竇娥冤》和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暫且不說,今天先來說說王實甫的《西廂記》。

王實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興(今定興縣)。一生遺留下來的戲劇作品甚多,但大都是以男女愛情爲主題。《西廂記》可以說是王實甫最具典型的一部代表作。

話說《西廂記》的淵源由來已久。

《西廂記》談愛情:崔鶯鶯可曾錯愛張生?

最早的是唐代的元稹的《會真記》。

書中一方面謳歌張生與鶯鶯的相愛,另一方面又對張生始亂終棄給予了藉口,用“非禮不可入”的做派來粉飾人物,體現了一種夾雜陳腐的觀念。

《西廂記》談愛情:崔鶯鶯可曾錯愛張生?

再往後是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後人多稱《董西廂》。

此時書中是張生不再是一個唯唯諾諾的虛僞“君子”,他充滿了青春與活力,對鶯鶯一見鍾情便去勇敢追求,同時也勇於承擔對戀人的責任與義務。最終中舉歸來後抱得美人歸的大圓滿結局,也體現了普通民衆的美好願望。

《西廂記》談愛情:崔鶯鶯可曾錯愛張生?

等發展到王實甫的《西廂記》,

此時社會上宋儒“存天理滅人慾”的觀念越發淡薄,再加上宋經濟的繁華,促使市民階級的壯大,社會上開始形成了尊重人的情感、慾望等的要求,甚至成爲了一種自覺。這在王實甫的《西廂記》中鮮明的體現出來。

此書中的張生與鶯鶯相遇依然延續了之前的套路:寺廟相遇,情愫暗生,夜半幽會,父母阻行,赴京趕考,中舉返鄉。情節雖類似,但主題卻進一步昇華。

《西廂記》談愛情:崔鶯鶯可曾錯愛張生?

王實甫最重視對“情”之一字的關注,他說祝願的有情人包括不僅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的情投意合的已婚婦女,亦包括那些沒有受到父母允許就戀愛私定終身的青年,這對封建禮教和思想藩籬直接發起了抗爭與挑戰,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同時書中亦是刻畫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像美麗機智的紅娘等等。

最終王實甫發出夙願: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

現今,這句話穿越數百年來到了現代。從元代之後多數爲自由抗爭的它,在自由戀愛基本實現的今天,更像是一種美好的祝願,

願天下所有有情人都擁有美好的未來!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