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藥物在哪裏?它可不像電影中那樣,能從魔法手提箱中自己蹦躂出來。爲了在自然界中尋找創新藥物,華中大“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藥學院院長張勇慧頗費心思,例如,他給自己的學生們定下這樣一個目標——碩士生畢業前要從植物或微生物中分離出30個新化合物,博士生的這一標準爲50個,碩博連讀生則爲70個。這個團隊真有這麼拼?一起來看!

植物中竟有如此妙藥?看華中大教授怎麼搞定!

採集植物或微生物樣本、分離新化合物、解析結構、篩選活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張勇慧和他的團隊就這樣在傳統中藥、微生物中尋找有用成分,進行創新藥物研究。

系統研究了50餘種藥用植物和真菌的化學成分及其藥理活性;分離鑑定天然產物2000餘個;發現具有藥理活性新化合物800餘個,具有藥物開發前景的活性化合物8個,14個化合物被評爲國際熱點化合物,近5年以通訊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130餘篇。“我們和屠呦呦教授做一樣的事。”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獎,張勇慧也希望能和她一樣,研究出可以拯救生命,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

10年前,張勇慧就立志要做國內甚至國際上最好的研究。20年來,他潛心研究名貴中草藥金線蓮,發現其主要成分金線蓮苷具有獨特的抗肝纖維化作用。“國際上還沒有一種治療肝纖維化新藥獲批上市,一旦我們研製成功,就可能阻斷肝炎向肝硬化和肝癌的發展。”

爲了做最創新的藥,平時就要下苦功夫,做最難的研究。張勇慧常常對團隊裏的年輕人說,要立大志,當科學家。“科研就是要做別人沒做過的事情。”抱着這樣的“科研觀”,張勇慧總是帶着團隊往最難的方向探索。“我們平時的研究就像綁着沙袋跑步,研究中遇到困難的問題都能解決,遇到簡單的問題自然得心應手。”

植物中竟有如此妙藥?看華中大教授怎麼搞定!

朱虎成副教授是這個團隊的老成員,他在分離化合物黃柄鬆弛素甲時,怎麼也找不到兩個氫原子的相關信號。是不是結構式解錯了?朱虎成一度懷疑。張勇慧給出了一個“笨辦法”:無論結構式裏片段的連接方式有多少種,全部列出來,再用排除法。用這個“笨辦法”,朱虎成列了數不清的結構式,終於找到了答案,相關研究成果在《德國應用化學》發表論文3篇。

張勇慧還給學生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考覈標準,從選題開始就要求他們瞄準國際最頂尖研究水平。實驗室的碩士畢業前要從植物或微生物中分離出30個從未被發現過的新化合物,測定結構並篩選其活性,博士的標準是50個,碩博連讀的是70個。這個要求相當高,然而學生們不僅沒有半句怨言,更有不少人超額完成了任務。

科研不能光靠蠻勁,嚴格的標準下還需要最有效的指導和關心。爲了培養學生,讓他們能在科研中找到成就感和動力,張勇慧一步一步扶着這些“科研新丁”向前走。確定課題和實驗設計、培養科研思維……每一個步驟張勇慧都很操心。“文章在發表前,張老師會幫我修改十幾遍。”劉夢婷剛加入團隊時先跟着師兄做實驗,“實驗中的很多難題都有師兄和老師幫忙解決。自己剛開題的那段時間,進展不順利,壓力很大。老師會定期瞭解我們每個人的課題和生活情況,也常常與我們溝通。在他的指導下,我的課題終於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現在,剛剛升入博一的劉夢婷已經以第一作者發表了3篇SCI論文,還有幾篇論文待發表,她很有信心能夠順利完成博士學業。

植物中竟有如此妙藥?看華中大教授怎麼搞定!

團隊成員都是“拼命三郎”,他們都知道“幸福是奮鬥來的”,連休息都要人提醒。週一到週六是團隊默認的“上班時間”,很少有人缺席,即便到了週日,實驗室也經常坐滿了人。“我不用催他們去做實驗,反而要勸他們注意休息、鍛鍊身體。”說到這裏,張勇慧欣慰地笑了。

除了埋首自己的研究,團隊裏的師兄師姐們還主動承擔起了輔導師弟師妹的任務。“協助張老師指導師弟師妹們進行課題研究,我們也只是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細胞鬆弛素的研究中,陳春梅在師兄朱虎成的指導下,從黃柄麴黴中分離得到了一系列雜聚體類型的新骨架。完成自己的研究後,陳春梅又回過頭來指導師弟魏廣證完成分離過程,並快速找到目標化合物、完成結構解析等。“師姐經常做完自己的研究後還熬夜指導我,我覺得特別不好意思,只能更加努力。”互幫互助、拼命幹事的實驗室氛圍就這樣悄悄建立了起來。

團隊成員都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吳招娣和郭翼都分離得到了大量結構新穎的化合物,完成了論文撰寫,已分別投稿到《美國化學會志》和《自然·通訊》等,目前都在同行評審中;齊昌興發表了天然藥物化學方向的國內第一篇《化學科學》論文,今年又發表了SCI論文4篇……”張勇慧如數家珍。

定最高的標準,盡最大努力,做最創新的研究,引領天然藥物化學學科的發展,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這就是張勇慧和他的團隊。“科研很辛苦,但大家都能在科研中找到快樂和成就感。”

文字:範千

編輯 : 尤紅豔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