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地時間3月31日,世貿組織(WT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衛組織(WHO)三大機構發佈聯合聲明,呼籲各國政府儘量減少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涉及食品貿易的邊境限制,確保全球糧食安全,避免“破壞性措施”的重現。但是,考慮到糧食價值鏈的複雜性以及貿易和運輸的重要性,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各國開始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避免疾病進一步擴散,這些措施有可能會影響農業生產和貿易。

(原標題:全球糧食市場面臨衝擊,三大國際組織呼籲避免破壞食品供應鏈)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全球糧食市場也無法獨善其身:糧食價值鏈的複雜性以及貿易和運輸的重要性,令糧食市場變得脆弱。

當地時間3月31日,世貿組織(WT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和世衛組織(WHO)三大機構發佈聯合聲明,呼籲各國政府儘量減少與新冠肺炎疫情相關、涉及食品貿易的邊境限制,確保全球糧食安全,避免“破壞性措施”的重現。

FAO近期則指出,隨着病毒的傳播和病例的增加,以及遏制病毒傳播措施的加碼,未來數週和數月之內,全球糧食系統將遭受各種形式的檢驗和衝擊。該組織判斷,預計到4月和5月,食品供應鏈將受到衝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已經有些物流企業的船隻因船員感染新冠肺炎而停開,很多貨物的物流時間都比此前長很多。

糧食價值鏈的複雜性以及貿易和運輸的重要性,令糧食市場變得脆弱。

糧食價值鏈的複雜性以及貿易和運輸的重要性,令糧食市場變得脆弱。

避免“破壞性措施”重現江湖

FAO統計數據顯示,當今全球,人們攝入的卡路里中,有五分之一至少跨越了一國的邊界,跨界的卡路里數量比40年前增長了50%以上。

在上述聯合聲明中,三大機構亦呼籲,目前全球有數百萬人依靠國際貿易來維持其糧食安全和生計。“隨着各國採取措施以制止日益加劇的新冠大流行,必須注意將對糧食供應的潛在影響或對全球貿易和糧食安全的意外影響降至最低。”

聲明強調,食品供應的不確定性可能引發一波出口限制浪潮,導致全球市場短缺。

三大機構指出,這種反應會改變糧食供求之間的平衡,導致價格飆升和價格波動加劇。

各國必須避免上述“破壞性措施”的重現,確保貿易暢通,保障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得到防疫保護。聯合聲明指出,同時也確保消費者,尤其是在疫情中最脆弱的消費者,能夠繼續在保證嚴格防疫措施的條件下於社區內獲得食物。

FAO首席經濟學家庫勒(Maximo Torero Cullen)在近期撰文指出,必須防止近鄰貧窮化政策的出現,2008年全球食品價格危機期間,某些國家突然實施提高出口稅或完全禁止出口的政策,這會引發模仿行爲,並使所有人(而非僅僅是小型貿易伙伴)的處境變得更糟。

他表示,開放的全球食品貿易有助於保持下游食品市場的正常運轉。實際上,暫時減少不利的進口關稅、非關稅貿易壁壘和增值稅,將有利於穩定世界食品市場。

“儘管各地的零售食品價格都有可能上漲,但若食品價格突然出現極端波動,相關地區的食品支出佔家庭預算比例較大,或食品價格飆升會對人口發展和經濟生產率產生長期影響時,其產生的影響將更爲不利。” 庫勒認爲,各國應立即審查其貿易和稅收政策選擇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並攜手合作,爲糧食貿易創造有利的環境。

與此同時,中低收入國家的糧食貿易量約佔世界糧食貿易總量的三分之一,是其國民收入和福利的重要來源。庫勒表示,依賴食品進口的國家特別容易受到貿易量下降的影響,特別是在其本國貨幣出現貶值的情況下。

確保不會破壞食品供應鏈

實際上,較之旅遊、製造業和能源市場等更易受物流中斷和需求減弱影響的行業,糧食市場所受的影響本應較小。

與此同時,按照FAO給出的信息,截至目前,糧食供應充足且市場穩定,影響較小。全球穀物庫存較爲充足,且2020年小麥和其他主要主糧作物的收穫前景樂觀。

行業諮詢機構惠譽解決方案(Fitch Solutions)也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由於主要產區的氣候條件溫和,2020-2021年作物前景樂觀,全球糧食供應相對充足。

崔凡對第一財經記者舉例稱,目前中方應當是願意多買大豆和豆粕的,從目前情況判斷,美國除了伊利諾伊州以外,其他的主產區受疫情影響還不是那麼大,如果能夠購買對中方也有好處,能夠把我們自己的肉價往下再降一降。

但是,考慮到糧食價值鏈的複雜性以及貿易和運輸的重要性,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各國開始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避免疾病進一步擴散,這些措施有可能會影響農業生產和貿易。

“許多國家正在對貨船實施更嚴格的管控,這可能會干擾正常的航運活動。”庫勒表示,限制人們(例如季節性工人)自由流動的措施可能會影響農業生產,從而影響全球市場價格,而確保食品工廠落實相應健康標準的措施可能會減慢生產速度。

此次,三大機構指出,各國在採取行動保護其公民的健康和福祉時,應確保任何與貿易有關的措施都不會破壞食品供應鏈。

這種破壞包括阻礙農業和食品工業工人的流動以及延長食品集裝箱在邊境延誤時間,導致易腐爛物變質,增加食物浪費。

FAO也指出,已經看到了以下問題:食品運輸面臨挑戰(無法將食品從A點轉移到B點);由於動物飼料獲取途徑收窄和屠宰場宰殺量減少(物流受限和勞動力短缺),畜牧業受到影響。

因此,FAO預計,由於上述原因,到四月和五月,食品供應鏈將受到衝擊。

具體而言,重要主糧預計不會出現價格飆升,因爲供應不受影響、擁有庫存,且其生產屬於資本密集型操作,但是高價值商品,尤其是肉類和易腐商品的價格很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飆升。

同時,發展中國家/非洲面臨的風險尤高,因爲新冠肺炎會導致勞動力減少,影響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

惠譽解決方案在報告中指出,“發達市場的糧食生產通常在低密度地區的大農場進行,生產者不太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但是像種植園(棕櫚油)和製造業(肉類加工)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員工更容易被傳染,因此也更容易受到臨時封鎖措施的影響。”

近期,馬來西亞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州——沙巴州就下令關閉三個地區的棕櫚油種植園。此前,種植園中的一些工人被查出感染了新冠肺炎。

東盟食品飲料聯盟主席塞姆(Abdul Halim Saim)指出, 任何移動限制,包括對勞動力的限制,都會影響糧食生產的穩定。而由於全球對食品需求的增加,目前形勢更爲惡化。

多國限制農作物出口

三大機構聯手發佈聲明的背後,是各國際機構對有些國家正在採取貿易限制措施限制食品出口的覺察。

第一財經記者從權威信源處獲悉,在3月24日的一封信中,WTO總幹事阿澤維多就要求所有成員方向WTO祕書處提交近期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而出臺的與貿易有關的措施。

惠譽解決方案在報告中指出,“爲了保護糧食安全,一些國家可能會採取貿易限制,或大量囤積糧食,這種行爲可能會迅速升級,並抬升穀物和油籽的價格。”

綜合近期媒體報道顯示,在實施了出口限制的主要農作物生產國中,越南限制了大米出口,俄羅斯則停止了加工穀物出口。哈薩克斯坦還暫停了小麥粉、蕎麥、糖、葵花籽油和一些蔬菜的出口。

惠譽解決方案預判,受到食品價格上漲影響最大的國家,包括那些進口食品在國內供應市場所佔比例上升的國家,比如中東、日本和韓國。而像印度和印尼等貨幣走弱的經濟體也面臨風險,因爲多數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是以美元計價的。

FAO則指出,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報告出現新冠肺炎病例,如果疫情擴散至44個需要外部糧食援助的國家,或53個生活着1.13億重度飢餓人口的國家,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因爲其中很多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可能承受不了壓力。

(實習記者李欣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