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31. 共情的陰暗面:借感受他人的痛苦來享受折磨人的快感。

32. 恐懼是大自然贈予我們的一種天賦,它是一個聰明的內部警衛,隨時準備着提醒你所面臨的危險,並能指引你脫離險境。

33. 抵禦共情陰暗面的10個步驟:

1) 分辨出真正的共情和有目的的共情。

2) 瞭解自己的渴求。如果想要理解你的渴求,就要去問問自己,在你的一生當中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也要把你以往的渴求和當今的渴望關聯起來。過去總是影響着現在,我們藏在心裏的願望和表達出來的渴望都會指向那些過去對現在的生活產生影響的地方。

3) 學着相信你天生的本能。

4) 保持注意力。

5) 當心突兀的接近。

6) 小心過冷和過熱兩個極端。如果你經常感覺狀態不好,不知道接下來應該做什麼活說什麼,那就肯定是有問題了。

7) 遠離總是責怪他人的人。

8) 警惕別人爲了他們的目的煽動你的情緒。

9) 留意不一致的言行。不一致性是指人們描述或定義自己的樣子與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做事的方式之間有區別。

10) 記住,共情不是善良的同義詞。

34. 相對於跟別人說謊,人們從骨子裏更習慣於對自己說謊。

35. 共情把誠實定義爲能清楚地看待自己、準確地理解他人,並能以敏感的、不傷害他人的方式就這些認知進行溝通的能力。

36. 誠實是我們在關係中想要找尋的東西,但是我們要以不讓自己感到羞辱的方式來聽到真相,以不會讓我們彼此疏遠的方式來說出真相。

37. 要集中精力去誠實但不傷害地討論事實,確保你坦誠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是爲了幫助他人,而不是希望去推進你自己的利益或是去證明某個觀點。一定要想辦法以助人的而不是害人的方式來說出你的關切。

38. 苛責的人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如果你花很多時間來批評或譴責他人的行爲,那你很有可能也會花很多時間來批評自己。

39. 謙遜:既知道自己是誰,又知道自己不是誰。共情把謙遜定義爲一個平衡支出。在那裏我們既能認識到自己的強項,也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不會讓自己過度陷於任何一個極端。

共情地理解他人是一種可以訓練出來的技能,通過提供即時的、能產生明確目標的反饋,就可以讓這種技能的平均水平或整體水平有所提高。

傾聽就是謙遜和共情的核心,因爲當我們在真正地、深入地傾聽,讓對方感受被聽到時,我們就把自己放在一邊的。

40. 接納:我沒那麼好,你也沒那麼好。

接納是含有三個階段的連續進化的過程。第一階段,我們學着接納我們自己的所有矛盾和複雜;自我接納之後會走到第二階段,那時我們接納他人所有的矛盾和複雜;在第三個階段,我們接納兩個矛盾複雜的人相遇後產生的每一段人際關係中都不可避免會出現的那些矛盾和複雜。

圖片來自網絡

在後臺留言【讀書會】,我告訴你詳情。在後臺留言【讀書】,我把12本書的精華文打包送給你。

41. 如果放下你的執念,你就會獲得內在的解脫。(一個人獨自在夜間行走,突然發現自己正滑入一個懸崖。他四處亂抓,在絕望中仍希望能保住自己的性命,終於抓住了一根小樹枝。他抓着這個樹枝堅持了幾個小時,但是最後他實在抓不住了。隨着最後一聲絕望的哭喊,他鬆了手,落到了離樹枝只有15cm的地面上)

42. 要做到共情,要求我們並不是用我們的眼睛去看他們的體驗,而是用他們的眼睛去看他們的體驗。通過這種體驗,我們會從本質上發生改變,因爲我們突然間異常清晰地看到其實我們就是對方。

43. 一個人如果沒有忽視自己的人性的話,就不會去否認他人的人性。一個人在被他攻擊的人的臉上也能看到他自己。

44. 在共情的字典裏,感恩並不只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體驗世界、與世界互動的方式。

45. 與要把時間花在我們喜歡的事情上一樣重要的,是要學會控制我們的衝動,做到延遲滿足。

46. 懷疑本身就具有創新性。它對事情感到迷惑,就開始琢磨,翻來覆去地看,搖一搖,晃一晃。懷疑是一種信號,表示你在尋找自己的道路。你不願意接受他們的觀點只是因爲他人告訴你事情就是這樣的。

47. 不要讓懷疑把你從信念身邊嚇跑。允許你自己心存疑慮。帶着你的懷疑,小心一些去挑戰信念。問一問爲什麼?一遍一遍又一遍,但問的時候一定要帶着想接近你要去理解的東西的目的,而不是把它推向遠方。

48. 懷疑一切和有所懷疑可不是同一體驗。懷疑一切是一種不相信的狀態,是一種主動不去相信的行爲;有所懷疑會提出問題,但頭腦並不是封閉的。懷疑一切會關閉所有的可能性;有所懷疑會給希望留有空間。

49. 希望的根基是相信每一個問題都能在某個地方找得到答案。它可能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或是期待着的答案,但是每一種答案都指向一個明確的方向。

希望,就像由共情所驅動的所有體驗一樣,並不是一個被動地等待着好事情發生的狀態,而是對美好的主動追求。

50.寬恕的5個階段:

察覺(這個世界複雜無限,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時候,我們都只能理解到它的一部分)

找尋(我還能知道哪些東西?我哪裏還沒有看清楚?我的傾向性是什麼?是什麼妨礙了我對事物的理解)

向外走出去(通過主動努力借用他人的視角,我們能讓自己放棄對世界的偏激看法)

改變

投入

圖片來自網絡

我是王思漁,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第二讀書會等待你的加入,陪你精讀一本書,讓你讀懂,學會,會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