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腦癱的羅媛媛正在皮具美容店學習

她千里赴蓉,只因——

他深夜接應,只因——

“爲了學習修鞋,她一個弱女子千里迢迢來找我,我真的很感動,不可能不管她。”

行走需要腋杖輔助、說話困難……重度殘疾,是35歲湖北人羅媛媛的噩夢。爲了不讓7歲的兒子看到這樣“沒本事”的媽媽,她瞞着家人獨自一人坐上火車來到成都,爲的是找到公益名人“修鞋哥”曾廣輝,向他學習一門修鞋的技藝,自己開一家店掙錢。

另一邊,11月27日深夜的一通電話打來,曾廣輝立即趕到火車站接到了行動不便的羅媛媛。聽了她的想法後,曾廣輝很受觸動,第二天就讓羅媛媛加入了殘疾人學徒的行列,免費學習技術外,和其他人一樣,住宿、喫飯都不用花費一分錢。

然而,由於家人實在不放心,羅媛媛最終決定跟隨家人暫時回湖北。即將離開,曾廣輝鼓勵她:待到一天就學到了一天技術,“不管身體是什麼樣子,我永遠都支持你自己創業。”

一通成都東站的電話

深夜時分,他驅車將陌生的殘疾朋友接回

27日深夜10點過,曾廣輝接到了一通來自成都東站的電話,“工作人員說,有個湖北孝感來的女性找我,叫羅媛媛。”曾廣輝一頭霧水,但在聽說對方是一位殘疾人時,他大概猜到了一些事情。

曾廣輝是一位殘疾人,從小身患小兒麻痹症,因無錢治療導致終身殘疾,但自強不息通過創業,目前已經是40多家修鞋店的總經理。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後,他還成立了愛心公益助殘團體,教那些投奔而來的殘疾人關於皮具美容的知識,成功爲上百名生活困難的殘疾人提供了就業崗位。“爲了學習修鞋,她一個弱女子千里迢迢來找我,我真的很感動,不可能不管她。”曾廣輝向記者回憶說,由於自己也是殘疾人,他當即找來另一位行動方便的朋友,兩人一起開車去火車站接人。

一趟謀劃已久的旅程

爲學技術,重度殘疾的她獨自赴蓉

十多個小時前,羅媛媛踏上了從孝感北前往成都東站的火車。前路漫漫,在她此前的35年間,第一次獨自去那麼遠的地方。她去成都,是要找一個人,向他學習修鞋的手藝。

2017年5月,曾廣輝的事蹟在中央電視臺上播出時,遠在湖北的羅媛媛正好看到。當時,她便萌生了想拜師學藝的想法,但遭到了家裏人的嚴厲反對。經過一段時間的“謀劃”,羅媛媛在網上學會了買火車票,於是有了這一段“策劃已久”的旅程。

當晚,羅媛媛纔到達成都,她擔心曾師傅已經休息不忍打擾,便打算在車站睡一夜第二天再找去鞋店。沒過多久,車站工作人員發現了羅媛媛,重度殘疾的她口齒不清,羅媛媛掏出了身上的一冊黃紙片指着曾廣輝的名字慢慢說道:“我找這個人。”這纔有了開頭的一通電話。

紫紅色的棉服、沉重的行李、疲倦的面容,曾廣輝見到羅媛媛時,她正坐在火車站提供的輪椅上。在和車站工作人員完成交接後,一行人驅車返回鞋店,將近凌晨1點,曾廣輝把人暫時安頓在了鞋店附近的旅店,打算第二天再爲羅媛媛安排學徒宿舍。

一段感同身受的經歷

熱情接待,他免費教她技術還包喫住

“小時候是輕度殘疾,5歲纔會走路,28歲生孩子病情加重了,說話、走路不好。之前20多年都找不到工作,兒子7歲了,我不想讓他看到媽媽沒本事沒能力。”羅媛媛還說,自己的兒子在讀寄宿制學校,很久纔回家幾天,她的丈夫在外地打工。前段時間,兩人身體都出了問題,因爲治病花了很多錢。自己不能幹重活也掙不到錢,“所以我想一定要找到成都的曾廣輝,學到技術回去掙錢給所有人看,證明我也可以。”

曾廣輝出生在樂山井研縣,1歲時身患小兒麻痹症,因無錢治療導致右腿殘疾;15歲時堅持拖着肌肉萎縮的右腿,每天往返20多公里山路當學徒;18歲時拄着柺杖獨自遠赴異鄉……通過多年努力成爲了一家連鎖修鞋企業總經理。羅媛媛說話很慢,曾廣輝不急不躁靜靜地聽,聽完後陷入了沉默,因爲這讓他想起自己的從前,那段自卑不已、常常偷偷躲起來掉眼淚的歲月,也想起了那段不屈不撓的拼搏時光。

11月28日開始,曾廣輝幫羅媛媛搬到了鞋店不遠的學徒宿舍。皮具護理及修復的技術,並不是簡單用強力膠水黏合脫裂鞋底那麼簡單,清洗、整形、加紙、脫紙、補傷回軟、固色、手杆、防塵……要掌握的技巧有很多很多,曾廣輝一視同仁,把自己掌握的技藝一一教給她。從這一天起,羅媛媛便開始和店裏另外4名殘疾朋友一起學習技藝。

一句溫暖堅定的鼓勵

她被迫回家,但他說“我永遠都支持你創業”

當然,瞞着家裏人的做法始終不恰當,曾廣輝知道後和羅媛媛進行了溝通——不管怎麼樣,首先要得到家裏的支持。這時,羅媛媛已經告訴家人真相,不出意外遭到了家人的極力反對。

12月1日中午,羅媛媛的弟妹心急火燎地下了火車後,徑直趕到了草堂北路8號的鞋店,此時的羅媛媛正在和其他兩位殘疾學徒學習修鞋。“喫飯了嗎”、“這幾天好嗎”、“有沒有遇到什麼事”……“我們先回家再說吧,你身體不好,再說馬上春運了,不然到時你這樣怎麼回去?趁着我有時間來接你,回家吧。”帶着父母的意思,弟妹堅持要把羅媛媛帶回家。在家人的再三勸阻下,羅媛媛心軟了,答應暫時回家再做打算。

曾廣輝尊重羅媛媛的選擇,也鼓勵傷心的她:“本來一兩個月纔可以出師,但待到一天就是學到一天技術。不管身體是什麼樣子,我永遠都支持你自己創業。”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攝影記者 王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