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中華大地上的人們煮個米飯,燉個肉湯,蒸個饅頭,早就不是事兒了,當小麥傳入並且種植廣泛後,我們已經有了成熟的製作工藝及工具,已經習慣於燉煮食用穀類的中華人民,似乎也沒有必要改變習慣,轉而去做烘焙吧。爲什麼同樣的麪粉,中國人發明了包子饅頭,但是西方人卻做出了麪包蛋糕呢。

爲什麼同樣的麪粉,中國人發明了包子饅頭,但是西方人卻做出了麪包蛋糕呢?

我的喫貨小夥伴向我發出了這個靈魂拷問,我把腦海中的知識火速蒐羅了一遍,認爲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麪粉的來源——小麥講起。

新石器時代,人類就已經開始發現小麥這個能填飽肚子的食物啦,那個時候的小麥還是野生的,多產於歐洲地區和亞洲大陸西海岸的中緯度地區。

然後呢,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新月沃地”的古人類開始認真的採集食用這些小麥,也開始了定居生活。《人類簡史》裏說啦,爲了獲得更多的小麥,人類不得不困在一塊地上,爲他鬆土播種施肥,有時候你以爲是人馴化了小麥,其實搞不好是小麥馴化了人類而已。

編輯

直到大約5000年前,小麥才傳入中國(在此之前中國喫的更多的是稻子和小米)。但是剛傳過來小麥有點水土不服,因爲它的老家是地中海氣候,而中國是溫帶氣候,還時不時鬧個乾旱。所以小麥只能在水份充足、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的河岸地帶才能種植,種植面積少,產量自然有限,只能“喫着玩兒”。直到漢代以後各種灌溉設施跟上了節奏,小麥的種植才普及開來。

BUT,這裏還有點不同。小麥分爲強筋小麥、中筋小麥(強中筋、弱中筋)和弱筋小麥。

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我國主要栽培的品種主要屬於中筋小麥。簡單來說,歐洲小麥種植區域比廣泛我國緯度高,經過長期栽培選擇,強筋小麥品種資源和栽培面積都多於我國。

由不同種的小麥而產出的不同的高筋、中筋、低筋麪粉,他們的區別在於蛋白質含量,蛋白質含量越高,筋性越強。高筋麪粉的蛋白質含量在12%以上,麪粉的蛋白質含量越高,它的吸水性能就越好,做出來的麪食就越有彈性和嚼勁,所以高筋粉基本用於製作西點麪包,披薩,還有像意大利麪那樣的不易軟爛的麪條。而中筋麪粉更適合做中式麪食如饅頭、包子、餃子、烙餅,麪條等等。這就造就了目前東西方就小麥粉而做出不同食物的飲食結構。

接下來,再來看看烹飪工具的不同。中國人喫包子麪條,需要能夠高溫加熱的容器去盛載吧;而烘焙……只要有火就行了。

查查中國發現最早的陶器的時間:江西東北地區仙人洞遺址出土了陶器片算起,距今已有近2萬年的歷史,那時候人類還處在舊石器時代,而西方陶器出現的時間要晚的多。

所以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中華大地上的人們煮個米飯,燉個肉湯,蒸個饅頭,早就不是事兒了,當小麥傳入並且種植廣泛後,我們已經有了成熟的製作工藝及工具,已經習慣於燉煮食用穀類的中華人民,似乎也沒有必要改變習慣,轉而去做烘焙吧。

再從製作麪包所需的原料來看,除了麥粉以外,黃油、奶油等動物油脂也是保證麪包好喫的關鍵。我有朋友曾烤麪包的時候發現家裏黃油用完,又犯懶沒有出去買,直接用植物油代替,最後做出了燒餅。會出現這種烘焙車禍現場,就因爲植物油的起酥性沒有動物油好,動物油更適合在烹飪種使用。

相對來說,西方的動物油供應比東方充足的多。因爲西方牧區範圍廣,在14世紀又因爲黑死病、大航海發生過農耕勞動力不足,因而退耕返牧的情況,所以對西方人來說,黃油、奶油等動物油脂供應充足,唾手可得;而在古代的東方,油脂是稀罕物,少量油脂也只會被拿去煎炒,更何況那時候依靠蒸煮烹飪食物習慣已經形成,何必再去耗費那麼大量的動物油脂加入麥粉裏呢。

意識來源於物質,地理決定了歷史,。中國人的包子饅頭和西方人的麪包蛋糕,究其根本,並沒有單一的原因,而是一個民族多方面特性的體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