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4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道,9月強颱風“山竹”襲港,摧毀了不少樹木。近日,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經不同研究,製作了一套原生植物分類索引,建議在香港種植更多合適的原生植物,降低再有強颱風時樹木倒塌的風險,同時增加生物多樣性。

原生植物假蘋婆適合種於香港馬路邊、街邊或斜坡上。圖片來源:香港《明報》/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 提供

助理教授張浩稱,根據初步數據,颱風“山竹”來襲後,香港倒塌最多的是街邊的細葉榕及大葉榕樹。他說,細葉榕、大葉榕屬原生植物(即原先自然生長於香港、在人類活動之前已有的植物),但樹冠大、樹身較重,街邊狹窄環境難以支撐其生長,一颳風便較容易倒塌。

張浩以歐美地區常用的“框架物種方法”及國際通用的其中7套評價指標,包括植物的耐陽性、耐旱力等,按香港漁護署《香港植物誌》中的不同植物,製作了一套原生植物分類索引,建議應在馬路邊種植“先鋒植物”,如秋楓、白桂木等。

助理教授張浩(左)及一級特任導師羅敏儀(右),建議種植更多原生植物,改善都市綠化情況。圖片來源:香港《明報》/陳嘉詠 攝

他解釋,“先鋒植物”生態價值高,在水分和營養不足的情況下仍然能生長,整體樹形亦較細葉榕及大葉榕小,若將來再遇強颱風,可降低倒塌的風險 。

張浩又稱,香港現在沒有可評估樹木承受風力的系統,學系正計劃2019年起以“樹木拉力測試系統”,測試不同樹種的防風程度,建立香港的數據庫。

另外,該系一級特任導師羅敏儀自2016起研究發現,香港市區的公共綠化空間,超過7成植物是外來品種,她建議香港多種植原生植物,從而增加生物多樣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