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唐高宗李渊禅让,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他马上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时年仅八岁。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嫡长子)、魏王李泰(四子)和晋王李治(九子)。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儿子。老爸李渊一生气,撒手不干了,回后宫专心致志的造小人。

位登九五后,李世民干得着实不坏。短短四年,便击倒了草原世界的霸主东突厥,不但找回了渭水之盟的面子,也成就了“天可汗”威名。

至贞观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治下的唐帝国,已在漠北设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单于都护府,成了一个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地阔万里的庞然大物。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一路走得顺风顺水的李世民,有没有烦心事呢?

当然有了!即便位列最顶级的君主,李世民也逃不开丈夫、父亲的标签。

令李世民这位“兴风狂啸者”踌躇烦恼的,也是家里的“小於菟”,关键他家里的“小於菟”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答客诮》--鲁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玄武门之变后两个月,唐高宗李渊禅让,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他马上立嫡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时年仅八岁。

当时的李承乾聪明可爱,史书记载其“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被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寄予厚望。

为了将李承乾打造成一个成功的君主,李世民特意遴选了众多牛人来教育他,李纲、房玄龄、魏征都曾做过太子太师。

而李承乾也表现的很出色,对老师极为尊重,李纲为师时已年过七旬,且不良于行。每次乘轿入宫,李承乾都亲自在殿前恭候,礼数甚周。李纲去世后,他还亲自主持为老师立碑纪念。

为了从小锻炼李承乾的执政能力,贞观四年,李世民便下令让太子在尚书省听讼(“宜令听讼”),逐渐接触治理帝国的规则,这时的李承乾不过12岁。

公元635年(贞观九年)五月,李渊病逝。居丧期间,李世民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李承乾表现的“颇识大体”“颇能听断”

一次,李世民有意考校儿子的治国的策略,结果李承乾挥挥洒洒写满了三页纸。李世民看后老怀大慰,拿着儿子的作品向群臣炫耀,“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也。”

可以说,直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前的李承乾,都是李世民心中皇位继承的不二人选。

如果这时有人跟李世民说,他儿子有朝一日会向他学习,发动谋反干掉老爸和亲兄弟,李世民肯定会诛其九族。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但李承乾的人生在二十岁时,突然来了个180°的转折,从一个尊师重道、少年老成的储君,变成了性格癫狂、刻薄寡恩的太子。

我们甚至无从得知转变因何而来,唯一能够看到的证据就只有一只脚,李承乾的一只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承乾的足疾越发严重,渐渐变得不良于行,但足疾本身,并没有让他的地位受到削弱,李世民甚至专门下令准许其在宫中乘轿。可弟弟们的迅速成长,成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承乾(嫡长子)、魏王李泰(四子)和晋王李治(九子)。其中,嫡次子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写得一手好书法,深得李世民喜爱。

尤其是,他主持编撰的《括地志》完成后,唐太宗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而另一边,李世民却找了一大堆老学究来规范李承乾的行为举止,这些老臣就是上殿面君时都不太给李世民面子,更何况是对着一个毛头太子?

于是,正处于青春期的李承乾身边,时时刻刻围着的都是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这帮老头,把他喷的头晕脑胀。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可能在李世民心里,对两个儿子有明确的定位。

身为国之储君的李承乾,将来要将整个国家扛在肩上,所以必须要谨言慎行,做事百般考虑。

而李泰则可能是李世民心里,用来彰显王室文化造诣的样本,完全用不着这么紧张,吟诗作对、风花雪夜便挺好。

但问题是,年轻的李承乾感受不到老爸的苦心,他能看到的只有老爸对弟弟无限溺爱,而他觉得这是自己地位不保的前兆。

到最后,老臣们的直言劝谏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心理逆反的李承乾开始对这一切产生了仇恨,居然想派刺客杀了老师张玄素。(“玄素谏之,承乾不纳,乃遣刺客将加屠害”)

但这时,李世民依旧没有易储的打算。

李承乾因男宠被杀闹情绪,连续几个月不上朝。大臣拐着弯对李世民说:“太子国本也,伏愿深思远虑,以安天下之情”。

李世民也只是说:“你的意思我知道了,太子虽然脚有毛病,但依然是嫡长子,怎能废嫡立庶呢?”(“上曰: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可惜,李承乾却没有感受到老爸的良苦用心,在斜路上越走越远。

他又找了几个刺客,准备干掉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弟弟李泰,也算李泰运气好,刺客又没得手。(“又尝召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深礼赐之,令杀魏王泰,不克而止”)。

连续两次刺杀失败,让李承乾感到刺客不太靠谱了,成本高收益低,很不划算。不如干脆来一票大的,把老爸和弟弟一勺都烩了,毕其功于一役。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陈国公侯君集

他开始暗中联络汉王李元昌(李渊第七子)、城阳公主的老公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人,但这个玄武门之变的复刻版很快就露馅了。

他的侍卫纥干承基因为犯别的案子被抓,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将李承乾谋反的计划和盘托出。

阴谋败露后,李世民也很为难,虽然儿子罪在不赦,但毕竟是亲生儿子,实在不忍心一杀了之。

他将这个难题带到了朝堂上,扔给诸位大臣参议。

大臣们都是混成了精的人物,谋逆之罪按律杀李承乾自己都是轻的,当诛九族。但九族之一的老爸,在龙椅上坐着呢,谁敢这么说?!

最后憋得实在没招儿,通事舍人来济出来打圆场:“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李世民一看有台阶,马上表示这个意见好,就按你们大家的意思办。

于是,在大臣们的“一致要求下”,参与第二次玄武门之变的罪犯,汉王李元昌被赐令自尽,杜荷、侯君集被杀,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废承乾为庶人,徙黔州;元昌赐令自尽,侯君集等咸伏诛。”)

而给了李世民台阶的来济,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官职不断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升为中书舍人。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太子被废后,魏王李泰变得炙手可热,身边迅速聚集起了一票政治人物,宰相刘洎、岑文本、房遗爱、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绍之子柴令武都是其入幕之宾。

嫡次子李泰也觉得太子之位手拿把攥了,因为同为嫡子的弟弟晋王李治,和自己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

自己才华横溢、誉满朝野,深得老爸李世民喜爱,而李治呢,则一直都是个唯唯诺诺的打酱油角色,看不出有什么才能。

为了尽快搞定储君的地位,李泰居然开始和李世民玩起了心眼。

他找了个机会,趴在李世民怀里说道:“如果我继承大统,百年之后将杀了自己的独子,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后,当为陛下杀之,传国晋王。”)

李世民刚听此言,心里非常宽慰,但越想越不是滋味。这时,一直站在李治背后的褚遂良,默默补了一刀。

他悠悠的说道:“魏王李泰掌权后,为天下之主,怎可能杀自己爱子将皇位传给晋王李治?!早前,陛下立李承乾为太子,却又专宠李泰,礼数甚至超过了太子,导致良莠嫡庶不分。现在既然想立李泰,那就赶紧给李治找个安身之计,保全他的性命。”

(“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鉴不远,足为龟镜。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愿陛下别安置晋王,始得安全耳。”)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其实李世民心里,太子人选并不只有李泰和李治,还有庶出的儿子吴王李恪。

李世民在感觉到李泰心思太深后,曾一度倾向于李治。但他始终担心李治性格太弱,做不了好皇帝,便询问长孙无忌:“你劝我立稚权(李治)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吴王李恪英武之风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如何?”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

长孙无忌马上表示坚决反对,李世民不无揶揄的说道:“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吧?!”(“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这话其实已是诛心之言了,但长孙无忌也是千年的老狐狸,没接话茬儿,而是淡淡说道:“太子仁厚,乃守成之君;如此重要的位置,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贞观十七年(643年),下定了决心的李世民,带着李治驾临两仪殿,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等一干重臣面前,老戏骨着实秀了一把操作。

他先是满怀悲愤的回顾了,自己迫不得已干掉兄弟的历史,说到痛处拔出宝剑要抹脖子自杀。被大臣拦住后,李世民又眼泪吧擦的表示,绝对不能让黑历史重演。

大臣们赶紧出来表示,坚决拥护“历史不能重演”的伟大理论,坚决认为李治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怎么突然就达成一致了呢?

这不废话吗?李治就在一边站着呢!

而故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幽禁在黔州。一度大热的人选李泰,也被贬为东莱郡王,理由很有趣,“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

应该这么说,李世民诛杀建成、元吉子嗣时下刀毫不手软,但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很宽厚的,想各种办法给儿子留条活路。

之所以选了李治作为接班人,也并不是看中了他的治国能力,而是觉得李治性格绵软,能容得两位兄长,安全活到死。

对此,在两唐书和通鉴里说的非常明白,“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长孙无忌画像

只可惜,在英明的君主也管不了身后事,李世民倒是一心想着护佑子嗣周全,但给李治留下的两位托孤老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却变着法儿,要把诸王早早送去见老爸。

李治继位仅仅四年,高宗朝天字第一号大案爆发,长孙无忌马上抓住了这个机会,大肆清除异己。

荆王李元景(李世民六弟)、吴王李恪(李世民三子)、高阳公主(李世民爱女)、巴陵公主(唐太宗的七女,柴令武之妻)、武安郡公薛万彻(右武卫将军、驸马都尉)涉案被杀。

蜀王李愔(唐太宗六子)、江夏郡王李道宗(李渊的侄子)、安国公执失思力(驸马都尉、左骁卫大将军)、谯国公柴哲威(安西都护)、宇文节(宰相)均被流配,多死于流地。

而李世民寄希望保护诸子的接班人李治,只能哀求大臣,“朕兄弟不多,荆王是朕长叔,吴王是朕兄,虽犯国经,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

当长孙无忌默不作声,兵部尚书崔敦礼以“陛下岂可屈法申恩”为由硬撅了回来后,李治只有默默流泪。

性格仁厚的李治确实没想过对兄弟下手,但他也没能力阻止别人下手。

天道有常,世事轮回,李世民屠尽兄弟子嗣时毫不手软,别人杀他儿子时,也一样毫不怜惜!


大唐逸事录——李世民家里的糟心事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