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也被譽爲海洋科學城,以集中了衆多海洋科研單位和高校爲特色,其實,青島海洋科研特色的源頭,可以說是來自青島觀象臺,尤其是與曾任青島觀象臺臺長的氣象學家蔣丙然密不可分。

關於蔣丙然,綜合史料可簡介如下:蔣丙然,福建閩侯人。系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創者、中國氣象學會的主要發起人和領導者。1883年9月,蔣丙然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蔣仁光是光緒十九年的舉人,曾任福建大學堂教務長。蔣丙然自幼聰穎好學,受父親“提倡西學,注重實業”的影響。於1905年到上海先入法文學校學習法文,後入上海震旦大學物理科學習。1908年震旦大學畢業後赴比利時留學,獲得農業氣象學博士學位。1912年11月,蔣丙然學成回國後,任蘇州墾殖學校教務長。1913年夏,應中央觀象臺臺長高魯之邀,到北京中央觀象臺任技正、氣象科科長,還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講授氣象學。1922年,他出任青島觀象臺臺長,直至抗日戰爭期間青島淪陷止……也正是在青島擔任青島觀象臺臺長的十多年裏,蔣丙然成爲現代青島科學歷史上無法繞開的一位拓荒性的人物。

△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青島觀象臺

始建於1898年的青島觀象臺,在當時,與上海徐家彙觀象臺、香港遠東觀象臺並稱爲遠東三大觀象臺。青島觀象臺的建立,源於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正是他在其《山東及其門戶膠州灣》一書中的建議,他希望按照德國漢堡海洋觀測站的模式建設青島觀象臺,使之成爲中日海洋氣象觀測的中心。德國租借青島後,即開始建議建立氣象和天文觀測站,幾年下來位置不斷變化,觀測站點在不斷建設中,1905年6月,觀測點移到了當時的“水道山”,也就是現在的觀象山——正因青島觀象臺在這座小山上的建立,這座山也就被稱爲觀象山。

從1908年開始,一直到1911年完成,在這座山上建築完成了歐洲中世紀城堡樣式的觀象大樓,即德國人所謂的“皇家青島觀象臺”。1914年,也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遠東戰場青島,德軍向日軍投降,日軍攻佔青島,也接收了青島觀象臺,但將其改名爲“青島測候所”。一直到1922年,蔣丙然代表青島觀象臺接收了日本人管理的青島測候所,之後並出任了青島觀象臺的臺長。

△ 青島觀象臺近影 王雷 攝

蔣丙然從日本人手裏接收青島觀象臺時還是有過一番波折的。1921年冬天,於華盛頓閉幕的九國會議,簽署了《九國公約》,要求日本將其在“一戰”後佔領的青島和膠濟鐵路交還中國。日本人答應了所有條件,惟獨留下了青島觀象臺。日本人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合適的技術人員能夠讓這個觀象臺順利運轉,膠州灣來來往往的各國船隻,會失去科學的指揮和管理,將給這個繁忙的港口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不過,他們還是留下了最後一道口子——只有時任中央觀象臺氣象科科長的蔣丙然能夠勝任這裏的工作,如果他來上任,觀象臺馬上就交。

當時,蔣丙然已經蜚聲業界。在他的一手推動下,1913年中國纔開始有了自己的氣象事業。自行設計了量雨計和英式百葉箱,又從國外購置了毛髮溼度計,空盒氣壓表和乾溼球溫度表,每天早中晚觀測溫度、溼度和氣壓各三次,風雨無阻。通過蔣丙然的努力,東亞16處重要地點——東京、長崎、貝加爾湖、馬尼拉、關島等地的氣象資料,以免費急電的方式,每天兩次拍發至中央觀象臺。1916年元月,中央觀象臺正式每天兩次向社會作天氣預報,上午9時在臺內懸掛信號旗,晚間由北京各報館向社會公佈。這便是我國現代天氣預報的開端,蔣丙然也被當時的輿論稱爲“開千年未有之先河”。

△ 蔣丙然(左三)與青島觀象臺的同事們

蔣丙然擔任青島觀象臺臺長時,遠東三大觀象臺的另外兩個觀象臺還在法國人和英國人的手裏。在蔣丙然的主持下,1925年,青島觀象臺開始用現代望遠鏡觀測研究太陽黑子,這兒成爲我國現代太陽黑子觀測的發源地。它爲中國積累了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現代太陽黑子的觀測資料;1926年,青島觀象臺作爲中國唯一的代表,首次參加了世界第一屆萬國經度聯測,所得成果位居世界前列;1931年,蔣丙然又主持建立我國第一座大型圓頂天文觀測室,這個有着手搖天窗和流線型圓頂的歐式建築,不僅成爲青島這座新興城市的一個地標,還標誌着中國的天文氣象事業完全步入現代行列;1932年,青島觀象臺又參加了第二屆萬國經度聯測(1984年,中國天文學會爲紀念這兩次國際經度測量的成功參與,特意在青島觀象臺山上,豎立了“萬國經度測量紀念碑”)……十多年間,蔣丙然在青島的存在,被視爲“中國現代科學精神復興的標誌”。

中國的現代海洋科學研究也起步於青島觀象臺。1928年初,戲劇家宋春舫暑假來青島避暑,寄寓蔣丙然家中。閒談中,宋春舫說他曾參觀摩洛哥海洋博物館與海洋生物博物館,認爲就青島三面環海的自然環境而論,應開辦一個海洋研究所。宋春舫的話得到了蔣丙然的贊同。之後,宋春舫寫了一篇《海洋學與海洋研究》的文章,刊登在上海《時事新報》上。文章發表後,引起青島市政當局的注意,加上蔣丙然的積極鼓動,1928年11月15日青島觀象臺設置了海洋科。宋春舫被委任爲首任海洋科科長。

在蔣丙然組織下,青島觀象臺海洋科研究工作全面展開,每天測量前海及大港海水錶面溫度,每天觀測記錄潮汐漲落,統計歷年潮汐記錄,繪製候潮曲線,編制潮汐預報表,贈發有關機關及船舶軍艦,以服務於漁業及航運。自1929年1月起,每月借用警察局巡邏艇,測量膠州灣及近海一帶海水各層水溫及海流方向和速度,採集海水及海底沉澱物。1932年5月8日開館的青島水族館,亦由蔣丙然兼任館長。

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間,青島觀象臺還主持進行了4次海洋調查,1932年建起海洋物理實驗室、自制氫氣,分析海水鹽分、密度、酸度、泥沙比例及鈣質成分。對青島地區海洋生物進行了多次調查,發現各種藻類、魚類及多種海洋生物,並掌握了其大致分佈規律。

蔣丙然對海洋科的研究成績及有關海洋研究圖書資料極爲重視,凡有成績均公佈於衆,如“膠州灣潮汐之研究”、“膠州灣海水溫度”等論文,均譯成英文,送到第五次太平洋科學會宣讀,以期擴大國際影響得到圖書資料之交換,凡海洋鉅著即設法選購,到1933年爲止,青島觀象臺有關海洋學的書籍已達百餘種。蔣丙然主持操辦的這些工作,爲我國海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 位於觀象二路的蔣丙然故居 王雷 攝

抗戰爆發後、青島淪陷前,1937年7月14日晚上,市長沈鴻烈親自給蔣丙然打電話,通知其撤離青島。抗日戰爭中,蔣丙然滯留北平,曾任淪陷區“北京大學”農學院農藝系主任、教授。抗戰勝利後,曾回到青島,籌建山東大學農學院。1946年冬赴臺北擔任臺灣大學農學院教授,講授氣象學。1966年12月24日,蔣丙然病逝於臺北。

來源:青島檔案公衆號 (撰稿: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薛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