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情後中國車企首先回血 中國避風港效應虹吸全球人才“東歸”)

疫情後中國車企首先回血 中國避風港效應虹吸全球人才“東歸”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孫斌 於建平 北京報道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與我並肩作戰的搭檔魚住吉博總經理,疫情期間勇敢逆行,於2月5日正值中國疫情高峯期就從日本回到中國廣州、回到工作崗位,每天早上8點到崗,研究課題對策、尋求豐田汽車支援,下班時經常是披星戴月。”廣汽豐田執行副總經理文大力最近這樣評價自己的日本同事,據他透露,該公司94名日方派駐員工,在復工復產前全部回到工作崗位,與中國當地員工共擔風雨。

不僅是豐田,從廣州到武漢,再到上海,寧波,北京,長春,各家傳統車企集中落地的產業集羣城市中,中外方經管/研發人員不單是迴流速度在加速,在他們的歐美同事們還只能蟄居在家電話會議時,立足中國市場的國際化汽車人除了忙的不可開交,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拿到全額工資。

中外兩重天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3月份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佔新車銷量96%的23家大型汽車企業的復工率已達到90%,需要注意的是,這還僅僅是截至3月11日的數據,汽車工業協會內部人士稱,由於最新的統計數據尚未出爐,但時至4月,復工數據依然在提高。

顯示增長復甦的數據不僅來自中國的地方國有車企,一位上海的網友用無人機拍攝得出結論,特斯拉上海臨港工廠的建設速度同樣驚人,最新的視頻顯示,該工廠二期工程很有可能提前竣工。而在此前,其一期工程從奠基儀式到完成建設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而在美國本土,特斯拉早在3月24日就已宣佈,爲遵從疫情期間的相關規定,其位於美國弗裏蒙特工廠和紐約工廠停產。在弗裏蒙特工廠停工後,上海工廠成爲了目前唯一能製造整車的特斯拉工廠。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汽車市場研究機構HIS Markit預測,當下歐美持續爆發的疫情將致使包括大衆、寶馬、PSA、FCA、福特、通用、豐田、本田等衆多汽車製造商合計共關閉100多家工廠,一季度新車產量損失200萬輛,這一體量將佔全球第一季度總產量的40%左右。甚至有說法稱,歐洲汽車市場將倒退10年。

復甦背後的人才爭奪戰

在歐美疫情高發與中國市場的快速回血中,發生在汽車人才市場的我進你退式的中外勢力對比也正在放大。

3月份,包括廣汽集團,吉利在內的多家車企對外宣佈,集團不會通過減薪渡過難關。同時,不調目標、不裁員、不降薪也成爲了部分車企在非常時期留住人心和市場人氣的關鍵所在。

據《華夏時報》瞭解,在一邊對內穩定人心的同時,大部分的自主車企還在趁着海外車企大量裁員減薪的檔口,抓緊面向全球市場招人,爲未來的儲備研發力量。

來自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稱,目前吉利與奇瑞正在德國小鎮勞恩海姆大量招兵買馬。據透露,目前吉利的擬招聘人員包括電動化總成工程師、信息娛樂和智能網聯工程師等,而奇瑞爭搶的人員則涉及車身構造、造型設計等方面的高級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座緊靠歐寶德國總部所在地的小鎮,奇瑞、吉利分別在2018年、2019年先後建立了根據地——奇瑞歐洲研發中心、吉利汽車技術德國分公司(GATD)。或許從創立之初,奇瑞、吉利就是奔着德國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來的。

與此同時,包括上汽/一汽/北汽在內的多家車企也紛紛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抓緊了校招和全球人才招募,與以往不同的是,車企新時期人才招募的重點已從傳統的汽車動力人才需要轉向面向5G技術的車聯網平臺搭建,自動駕駛等方向的複合型人才考覈。

通過各種渠道獲知到目前國內企業的動向後,原本因待遇原因駐留海外的技術工程師也開始按捺不住, 一位原負責谷歌視覺識別項目的華人高級工程師宋博士在給《華夏時報》記者的郵件回覆中稱:“疫情後的對外貿易和全球化生產必然遭受重創,這時候正應該抓緊機會準備產業升級,提升科技,未來生產模式中,高端產業鏈尖端科技纔是急需投資的標的。”

回國開始創業的他甚至呼籲:“國家大基金能否考慮出錢,抄底投資海外各國科技創業公司尤其是華人團隊,包機拉回國內落戶,這纔是雙贏。”

用好中國避風港

已回來的人在大聲疾呼等你回來,而真正吸引他們的,除了棲身大型企業的良好待遇,更讓他們看重的是未來幾年的大環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認爲,中國市場已經在疫情衝擊後逐漸恢復元氣,這對全球抗疫都是一件大好事。很多企業原本以爲中國的產業鏈因爲疫情會被其他國家拋棄、中國會與世界經濟被動脫鉤,但隨着全球範圍疫情的擴散,其他國家出現了大面積停工,中國反倒成爲了世界上生產能力最穩定的地區、是現階段世界製造業的避風港,因此也必將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據經濟雜誌《商業週刊》報道稱,截至目前,從臺灣前往中國內地企業工作的半導體技術人員超過3000人,目前在臺灣涉足半導體研究開發的技術人員約爲逾4萬人,可見流向內地的技術人員數量已達到整體的接近1成。

有例可循的事實是,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在臺灣創建的半導體廠商被臺積電收購後,帶領數百名部下前往大陸,此後在上海成立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簡稱中芯國際、SMIC)。中芯國際如今在半導體代工領域排在世界第5位。而如今,72歲的張汝京依舊在青島做CIDM半導體創業。

一位在蘇州甪直興辦企業的臺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內地近年來不僅爭取經營高管級人才,還在引進整個團隊的一線技術人員,正試圖藉此跨越量產的阻礙。工資的水平也在提高,達到臺灣的2-3倍”。

上述人士認爲,當下中國在延續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後,還可能繼續放寬新能源汽車生產配額,對於很多有志於做汽車夢的造車新勢力與很多換道車企而言,“趁眼下的時機,用好全球的供應鏈資源和人力資源,不要把人往外趕,而要儘可能吸引人才迴歸,應該是有大志的企業要做的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