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Jenny

在做早教諮詢師的那段時間裏,經常和家長打交道,接觸多了,就發現家長基本上分爲這麼幾類:快樂就好型,中規中矩型,以及敢於折騰型。

其中,中規中矩型的佔了大多數。

快樂就好型的家長,一切以孩子快樂,玩樂爲主,不給孩子進行智識上的引導,以滿足孩子的感官需求爲主,孩子開心就好。

折騰型的家長,比較注重孩子的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會嘗試各種新派教育理念,把孩子送到各種教育機構學習,比如少兒編程,情商培養等等,儘可能讓孩子體驗各種教育環境,增長孩子的見識。

只有中規中矩些的家長,對孩子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好好學習,考個好學校,去到好企業,有份好工作,所以對孩子的學習抓的比較緊,對課外輔導班很上心。

如果說快樂就好型的家長希望的是孩子平安快樂的過完一生,折騰型的家長希望的是孩子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格局,那麼中規中矩型的家長則有着最爲樸素,實用的想法:孩子能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最爲體面的活法。

1、教育孩子不要整那些虛的,要實際一點

在早教機構當諮詢老師的那段時間,負責給2-6歲的孩子上英文早教課,家長也陪着孩子一起,小枝是我見過的各方面認知能力都不錯的一個孩子,因爲每次都是媽媽帶着小枝來上課,而且很少缺勤,所以一來二往的就和小枝媽媽混熟了,經常聊些教育上的話題。

小枝的媽媽來自普通家庭,從小就成績優異,後來一路披荊斬棘,考入了還不錯的大學,去了還不錯的公司,拿了一份還不錯的收入,和小枝的媽媽差不多,小枝的爸爸也是這樣的成長環境出來的,所以兩人才比較有共同的語言和價值觀,組成了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也有着相一致的理念:讓孩子沿襲自己的成長路徑,穩定爲主,在可控的情況下適當的偏一點也沒有關係。

“我們目前的資源和條件就擺在那裏,孩子規規矩矩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對她而言就是最沒有風險的一條路......”

這是小枝媽媽對我說的話,所以小枝媽媽很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科知識這兩方面,就是希望孩子將來在應試教育條路上多一點預算資本,考上個好一點的大學。

很有趣的是,在其他家長多少還有些迷茫,或者還在糾結要不要讓孩子去上街舞班,去學踢足球,去學情商課時,小枝的媽媽已經非常清晰的規劃了孩子未來5-10年以後的主路線,只抓主路線,其他的次要路線(類似孩子學什麼興趣班,都是量力而行,在自己可承受的範圍內滿足孩子。)

小枝媽媽說,教育孩子也是要實事求是,給孩子一個空中閣樓是不現實的,她在公司見到很多年輕人要麼就是一腔熱血,卻不肯實幹,要麼就是厭世嫉俗,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其實多少都是沒有認清客觀現實,或者在他們過往的教育中,被拔高了自身的價值而忽略了自身資源能力的不足造成的。

多少是認同小枝媽媽的話的,不管是那些快樂就好的家長,還是希望孩子擁有遠大格局的家長,都要結合自身家庭的資源條件,讓孩子在這些可控的因素中,發揮出最大的能量,纔是成功的教育。

那些脫離客觀家庭環境一味的向孩子灌輸快樂就好,學會全局思考,學會領導他人的家長其實是在給孩子造一個空中閣樓,孩子長大後若不能做到領導的位置,該如何釋放心中的領導欲,或者處處碰壁,又怎麼能快樂得起來。

2、孩子的未來,資源的代際傳承佔了很大一部分

在網上看到一個帖子,大意如下:

兩對父子經過一條馬路,看到路邊有個要飯的乞丐,一位爸爸指着那個乞丐對兒子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不然將來就會像那個乞丐一樣沒有飯喫。

另一位爸爸也指着那個乞丐對兒子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讓更多人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不至於像那個乞丐一樣流落街頭要飯。

如果來猜兩位爸爸的身份背景,你們會有什麼樣的描述呢?

第一位爸爸也許是日子過得比較艱辛的工薪階級或者普通務農者,他希望孩子能用功讀書,長大以後能有口飯喫,絕不能淪爲街頭要飯的乞丐。

而第二位爸爸大概率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或政府官員,他希望孩子能用功讀書,長大以後能建設人類社會,促進物質和文化的進步。

第二位爸爸之所以不會說出第一位爸爸說出的話,是因爲他想象不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會淪落爲乞丐,他覺得自己的孩子命中註定要做出一番能建設社會的事業,也許事業的規模不會很大,但那至少也是一份事業,一份能給更多人提供工作機會的事業。

而對於第一位爸爸來說,光是照顧自己就足夠艱難了,很難想到自己還肩負着作爲人類社羣成員的責任。

那麼兩位孩子將來會變成什麼樣,從概率上看,第二位孩子成才的機會應該會多一點。

代際傳承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有思想價值觀的傳承,這就是爲什麼會有人說“富人越富,窮人越窮”的原因。

那些手握資源的決策者,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領導力,整合資源以及解決問題,所以他們也多半會送孩子去進行科學素養的教育,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育以及國際視野的教育,因爲他們的孩子長大以後是要從他手裏接班的,即使不接班,自己白手起家,也是藉助父母的資源。

但對於家庭條件普通的孩子來說,要想獲得這樣的國際視野不僅僅是金錢,還有父母的人脈及社會地位,這是倍速級的投入,對於普通家庭來說,是喫不消的。

所以現在很多父母很容易被一些教育機構忽悠,打着培養世界公民,培養孩子國際視野的理念,其實教的還是一些基本常識。

當然,這並不是說不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世界大同的格局,而是父母要清楚,當下家庭的資源能否支撐孩子將來一定能成爲遊戲規則的決策者,如果答案是否,那麼腳踏實地,讓孩子走一條最爲穩妥的道理,說不定還能創造奇蹟。

就像小枝的媽媽,她覺得以自己當下的能力,讓孩子把精力放在高考上,然後進入重點大學,再然後進入大公司,就已經很不錯了,然後教會孩子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改變世界,影響世界,即使很微小,也會有力量。

但肩負全人類,全世界這樣的格局對於普通孩子來說太過於沉重,難免會水土不服。

3、把上帝給自己的,做到最好,便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阿甘正傳裏的一句話“你要憑着上帝給你的,做到最好。”

我覺得教育也是這樣的,父母把自己的資源和能力發揮到最大值,便是最好的教育。

現在很多心靈雞湯會告訴家長,多讓孩子學一些無用的東西,不要太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你是家財萬貫,可以這樣折騰,但如果是普通的家庭,想讓孩子過的好一點,還是應該將有限的資源花在更有效益的地方,多注重孩子的學習能力,應試技能的培養。

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從來就不是站在同樣的起跑線上,有些孩子因爲一些先賦地位(Ascribed status),天然地處於不平等社會中的優勢方。而弱勢方則更需要依賴個人努力,才能簡單達到類似的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

所以,想通這一點,你對孩子的教育就會少一些不必要的煩惱,像小枝媽媽一樣變得堅定和自若。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衆平臺,在這裏,爲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衆號:shifenmama8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