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Cao在創辦BitMax.io之前,已擁有諸多光環。完成中國科技大學本科學業後,George便赴美深造,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的計算機博士學位後,一直在華爾街騎士資本、巴克萊銀行從事量化交易及風險投資工作。擁有多年全球金融市場量化交易經驗的他隨後在紐約成立了量化交易基金德華資本(Delpha Capital Management),擔任CEO的他成功投資並孵化了數個區塊鏈項目。今天,耳朵財經採訪了George Cao,一起走進他的BitMax.io。

  後起之秀,BitMax.io的誕生

  BitMax.io是一家由華爾街資深量化交易團隊打造的全球化戰略佈局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其擁有面向大型金融服務機構的系統架構設計,爲全球機構和個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提供高效、可靠、高執行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它一直在尋求傳統金融和區塊鏈行業的協作,致力於金融市場的創新。

  談及創立BitMax.io的初衷。George說道,“數字貨幣是金融領域的一部分。從純粹的交易角度來看,它與傳統金融並無區別。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功能性的衍生品,而交易所就是金融服務中的一個重要產業。”

  此前,George在二級市場從事交易員的工作。由於去年數字資產的暴漲暴跌,他開始關注區塊鏈行業。在瞭解學習的過程中,他肯定了數字資產的流動性與市值,但也發現了交易所存在的許多問題。一旦流量過大,交易所就會死機。另外在安全方面交易所缺乏保障,交易所錢包時常會受到攻擊,頻繁出現被盜現象。更爲致命的是交易所整個構架建設不足。

  由此他萌生了自己創辦交易所的想法,“在傳統金融行業,金融產品交易非常完善,券商、交易所、託管商和清算商、資產管理方都各司其職,但是在數字貨幣行業中,各方定位不明確,整個經濟系統都缺乏細化、協作和規劃。然而問題越多,機遇也就越多。我們希望BitMax.io的創立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安全高效透明的合規服務。”

  憑藉着多年在紐約金融圈做量化交易的經驗與人脈,George開啓了團隊組建之路。“當聽說我要做這件事情時,朋友們都非常支持也提供了許多幫助。而這一切的開始,只是組局請大家喫了頓飯而已。BitMax.io也由此確定了核心團隊。甚至在創建之初,許多人都不拿工資。”他表示,看似簡單的過程實則是共識的構成,因爲大家對BitMax.io非常認可,對整個團隊也充滿自信。無論是技術背景還是金融背景,BitMax.io都獨具優勢。

  隨着業務的擴充和項目的落地,團隊搭建了網站的前端團隊、APP團隊和運營團隊等。僅僅半年,BitMax.io就完成了產品的建設。在撮合引擎、訂單管理系統、資產管理系統、自身網站服務器的建設和產品的設計等方面,BitMax.io沒有任何第三方供貨。

  8月13日,BitMax.io正式上線。提及上線,George頗有感觸,“許多問題,只有你真正去做了纔會發現。項目推進速度之快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但也遇到了各式各樣的問題,諸如融資過程中社區投資人對我們提出的各種意見等。這是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BitMax.io的所有人都盡心盡力。從創始的第一天,我們就秉承透明誠實的交流態度,從不隱瞞,力求深入溝通。同時也感謝社區中提出問題的用戶,正是你們的督促才促使BitMax.io走到了今天。”George和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成長與反思。半年的歷程,也讓BitMax.io能夠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對於“幣圈第一客服”的稱呼,George笑着解釋道,“做任何事情都要了解用戶需求,創辦交易所是我人生經歷中第一次嘗試。就產品而言,交易所不僅僅是一個金融產品,它還需要互聯網模式的運作,包括獲客手段、渠道推廣和媒介屬性等。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我會經常花時間在各個社羣裏跟大家聊天。我認爲這是一個雙向的服務,在幫助客戶解決問題的同時,他們也給予了適當的反饋與建議,促使我們改善產品。這樣的互動也給社區帶來了更好的氛圍,促進了更好的發展。”

  安如泰山,BitMax.io的堅守

  關於交易所,用戶最關注的就是安全問題。對此,BitMax.io與第三方安全公司合作,正式上線前就對全站代碼進行了代碼審計,架設多級防火牆,實時監控系統數據異常。除此之外,在用戶資產上採用了多重簽名及冷熱隔離的錢包方案。

  面對現在的熊市,George認爲,“所有的熊市都是一個佈局的好時機。在牛市的頂峯時期,市場存在數萬家交易所,而整個數字貨幣資產市值只有千億,遠遠支撐不起這樣的市場。在目前清算手段缺乏的情況下,諸多的交易所已經把這個市場割得支離破碎。那麼現在的熊市更像市場健康的反彈手段,去除泡沫,迴歸到理性的發展。在這樣的境遇中,沒有明確定位、運營手段不足、缺乏技術支撐或資產情況不是很好的交易所和項目方都會被淘汰。”

  除此之外,George論述了交易所3.0的觀點,“技術在革新,時代在發展。曾經純粹上幣交易的做法已不再具有競爭力。交易所迎來了3.0的時代。”那麼所謂的交易所3.0具體指什麼呢?第一是拼服務,BitMax.io對用戶和項目方的服務對標於傳統金融服務業,對用戶承諾透明、高效、穩定。其次是對所有交易記錄的記錄,這些存在系統中的大數據,提供了交易行動方面的支持。再次,BitMax.io對用戶種類與數量進行了多方面的劃分。這成功切入了項目方的痛點,使得項目方更瞭解市場對項目的反應從而可以做出實時的反饋。

  George表示,BitMax.io跟其他交易所最大的區別是定位不同,“我們追尋的是國際化道路,計劃了三家交易所,分佈於美國、加拿大和新加坡,力求能夠服務全球不同類型的投資人。”他指出,目前交易所具有侷限性,處於隔離狀態,缺乏區域性的流通。而BitMax.io有着連接海內外的優勢,同時希望通過這座橋樑讓更多的資金和用戶進入這個行業。

  交易所是保護投資人的第一道防線,BitMax.io堅持着嚴格的項目審覈標準。“也許我們不能保證交易所的每一個項目幣價的堅挺,但我們會充分調查項目進度,緊跟項目白皮書的落實,並給予客觀評價。其次無論是資金的合規使用情況還是智能合約的檢測都在我們的審覈標準範圍內。BitMax.io希望上幣的項目都能有廣泛的落地場景。總之,正如我們的slogan一樣——交易記錄透明公開,我們力求公正客觀。”George說道。

  除了項目標準,BitMax.io在用戶操作的把控上也有着獨特的改進。首當其衝的就是取消了自交易,“當前市場上的刷單現象很普遍。但從證券法來說,這其實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違法行爲。通過自交易,用戶可以輕易做出他想要的交易量和K線圖,這會誤導別的用戶。儘管也有很多用戶會抱怨不能自交易,實際操作不方便,但我們覺得限制還是值得的。從長遠來說限制自交易是實現公開透明的方法,也是增加BitMax.io公信度而做的選擇。”

  “交易即挖礦”,BitMax.io的革新

  Fcoin的衰落使得幣圈人士紛紛唱衰“交易即挖礦”模式,然而在BitMax.io中“交易即挖礦”卻是關鍵的一環。對此,George有着自己獨特的考量,“挖礦在啓動時是一個非常好的拉動用戶的方式。從BitMax.io的交易記錄來看,啓動挖礦的第一天就有14億美元的交易量。如果不啓動交易挖礦的話,這個效果是很難達到的。”

  另外,George認爲交易挖礦的關鍵問題在於經濟模型如何避免倒V型的幣價,“從Fcoin的衰落來看,它透支了前期的大規模分紅和幣價增長的潛力。一旦後期增長人數減少,持幣動力不足,就會形成交易量增長跟不上錢流通量增長的情況,幣價自然暴跌。那麼在這種情況下,BitMax.io建立了新的經濟模型。首先我們在初期就對紅利進行了把控,每日將基金池總量的1/180返還給用戶,這樣可以保持半年到一年內的紅利分成模式,使得幣價穩定增長。其次是對流通量的控制。Fcoin的流通量太大,它並沒有足夠堅定的用戶。許多人只是在平臺中投機而已。但在BitMax.io中,我們有一個健全的通縮模型來不停地消耗流通量。這兩個模型也符合我們團隊注重長期穩定發展的定位。”

  在實際“交易即挖礦”中,BitMax.io分化出了taker和maker的兩種模式來更有效地爲用戶服務。George表示,“maker分爲挖礦、填礦和普通交易,而taker則代表了挖礦和普通交易。maker可以給交易所提供更大的流動性,也就是說它掛單提供流動性的時候,我們會給他提供手續費的回扣。這種做法來自於納斯達克和紐交所,你給交易所提供流動性,那麼我就會返還給你手續費,不僅不要用戶付錢我們還返回給他們。總而言之,maker就是給流動性掛單的用戶提供一個手續費的回饋。這個模式在行業內也被普遍看好。”

  華爾街思維,BitMax.io的戰略

  “用華爾街思維佈局市場”一直是 BitMax.io旗幟鮮明的標語。業內普遍認爲交易所的下一波紅利很有可能是佈局海外市場和獲得主流市場的牌照。

  那華爾街思維到底是什麼呢?George表示,“當前數字貨幣交易還處於發展早期,還未養成比較成熟的交易手段和技術。而華爾街作爲全球金融中心,制度、內容、理念都很完善。華爾街思維是對已知信息的理性抉擇,當我們在選擇金融產品時,更需要明白它的利潤點在哪裏,它的風險在哪裏,它的經濟模型是什麼樣。有利潤的地方必然有風險,你想要利潤就要承擔相應的風險。我們也希望能由此形成共識。”

  關於交易所層出不窮的維權事件,George談了談個人的看法,“首先從金融投資的角度來看,用戶肯定要自己承擔一部分風險。因爲有風險纔有回報,沒有任何東西是無風險純回報的,所以在投資之前一定要慎重。如果損失遠遠超出預期,那麼你應該反思,爲什麼我當時要投資。”除了用戶,交易所也可能存在問題。“更爲嚴重的是交易所沒有履行職責,沒有在交易前坦白風險。因爲你讓一個人投資的時候,必然就要告訴他錢的用途、保管、回報和風險等。如果用戶在明白所有信息的情況下還投資,那麼我覺得這個責任就不應該屬於交易所。但如果交易所的實際操作和承諾遠遠不符合,甚至還有廣告性的推銷,那麼這種情況下,交易所肯定存在法律法規問題,也不符合金融從業人員的道德。當然具體問題具體解決,這還是很長的路程。”George坦言道。

  交易所的真正拐點也許就在監管大門打開之時。BitMax.io以華爾街傳統金融機構的背景,從符合監管的角度設計證券級別的交易系統,佈局海內外,積極擁抱監管。後交易所時代的衝鋒號角已經響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