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一九六二年时,专家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相当于78个故宫,这个说法引起考古界的一次轰动。

近年来,我国的秦陵考古团队一直以探查秦始皇陵内部构造为首要目标,经过四十余年的坚持不懈,终于摸清整个陵内的布局,这有利于整个后续考古勘探工作的展开。秦岭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曾感叹道:“探查清楚整个秦陵的布局,无疑是几十年以来考古探查最大的收获。”

整个秦始皇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部分。主要部分就是地下宫殿,这是秦陵的核心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内城、外城及外城以外的区域,主次有别,层次分明,俨然是一座设计完善、规模宏伟的地下都城。

它占地及其广阔,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城内区域的面积则有2.13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工程量,难以想象在两千多年前,古人是如何完成的。并且,整个秦始皇陵的设计与规划,它是按照当时的都城咸阳城的格局所设计。

中国古代有种理念,叫做事死如事生,秦始皇希望死后把生前拥有的一切带走,就把陵园仿照都城建设,这也是为何秦始皇陵为何与咸阳城如此相像的原因。在56.25平方公里区域内,封土与地宫中心处,所代表的就是都城中的咸阳宫。

除此之外,陵园内还有象征都城格局、政府机构、皇帝休闲娱乐的场所,如陪葬坑、陪葬墓,都属于此类遗迹。兵马俑陪葬坑,只是秦始皇陵园的冰山一角,简单来说,整个地下陵园布局,完全是咸阳城的翻版。

陵园的“地下都城”南高北低,两端最大落差达到87米,形状为长方形。陵园主体为内城、外城构成,皆为长方形形状,且二者之间相互套合,构成一个拉长版的“回”。城墙长度达到12公里,与西安地区明长城的长度相近。

陵园的核心构成为地宫,其余几处地下设施,如陪葬坑、陪葬墓皆围绕地宫左右,由此可知,地宫不仅是陵园核心,同样是中心位置,地位相当于都城的咸阳宫。地宫之上,是占地面积巨大的封土堆,正是埋葬秦始皇的地方,它占据整个内城南侧近三分之二的面积。

《史记》曾记载:“秦始皇陵墓中灌入大量水银,以此象征为江河湖海。”考古团队虽未亲眼目睹场景,但确实在封土堆上,发现了一片汞含量超标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那片汞超标区域,竟有不少石榴树存活,考古人员怀疑:“该区域产出的石榴或许具有危害性。”

但是,对于陵园的布局严谨规律、构造复杂密集等优点,他们还是较为肯定的。外城主要指内城墙与外城墙之间的区域,外城西区的位置,地上与地下设施最多,仅建筑遗址便占据了西区三分之二的面积,其中,包括象征都城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等设施,皆是仿照咸阳城布局所建。

这些设施在咸阳城中,属于皇帝休闲娱乐场所,秦始皇死后,将其翻版带到地下。陵园自南向北,主要设施有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园寺吏舍建筑基址等,值得一提的是,珍禽异兽坑中,藏品达到31座,而园寺吏舍建筑则为四合院式样,且多达三座,可见秦始皇哪怕死后,也不忘享受乐趣。

外城之外的区域,建筑设施同样不在少数,多为陪葬坑、陪葬墓,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秦兵马俑坑。除此之外,还有98座小型马厩坑、错落周围的陪葬墓以及各种特设机构。在陵园南侧,依稀可见有一处防洪堤,宽约四十米,位于骊山与陵园之间。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抵挡来自骊山的洪水,防止倒灌入秦陵地宫内。

通过这点,足可看出秦始皇陵设计的严谨性及科学性。

常听闻有人问,为何不发掘秦始皇陵园?以当今国家实力,若想发掘秦始皇陵园,显然是轻而易举,但是,以目前的科技手段,无法保证出土文物的安全,贸然挖掘,会造成文物损失,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像许多文物,在地下密封两千多年后,突然拿到地面,会出现化学反应,导致瞬间氧化,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据悉,曾经首批兵马俑出土时,全身光亮如新,且色彩鲜艳,然而没多久,色料即开始剥离脱落,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色彩单调的兵马俑。

另外,许多秦汉时期的竹简,记载有重要文献资料,结果都由于保护不力,出土即氧化,最终功亏一篑。这些都是赤裸裸的教训,对于古籍文献、历史文物都是不可逆转的损害。

有了前车之鉴后,我国的考古发掘工作变得十分谨慎,在无法保证出土文物安全的情况下,唯有让这些文物继续留在陵墓中。

参考资料:

『《秦始皇陵封土研究》、《史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