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打败六国,建立起了庞大的大秦帝国后,就把其它六国的金银财宝、美女和宫眷们赶到了秦咸阳宫。

而且,嬴政还用各种伎俩把全国的方士和术士都请到了咸阳,让他们为自己效力。在这些人中,有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够帮皇帝预测凶吉的;有说自己曾经去过神仙居住的地方,能够为皇帝请来神仙的。于是,一时之间秦始皇收获了许多财富、美人和“人才”。

因为秦始皇比较迷信,所以,他很相信这些方士和术士。

比如:徐福说自己能出海去给秦始皇找到长生不老之药,但却需要用几千童男童女祭祀海上的神仙。秦始皇听后,立马给了他三千童男和童女。之后,卢生说自己曾经在北方的海里看见过神仙,于是,秦始皇给了他几艘大船,让他去海上和神仙见面。

然而,徐福带着这些童男童女去了海上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有人说,徐福之所以不回来,是因为他找不到长生不老药。所以,从秦始皇的手里骗走这些人后,跑到某个海岛称王去了。后来,有学者考证,徐福当年所到达的海岛就是日本,而徐福就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不过,日本人却一直不承认这个事实,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天照大神的后代。但是,历史事实却不是随意改变的,应该由考古学家的证据来证明。虽然,徐福没有回来,但卢生却在不久之后回来了。至于他有没有看到过神仙谁也不知道,只有他自己清楚。

但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他却带回来了一句话回来:“亡秦者,胡也。”传言,这句话是神仙要卢生说给秦始皇听的。秦始皇听了之后,顿时慌了,之后,就下定决心要修筑长城。其实,他一直都不知道,这个“胡”指的其实就是他的儿子——胡亥。最后用一种极为奇怪的方式,应了谶。

此外,还有一个方士也给了秦始皇一句谶言:东南有天子气。

都知道,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就成了天下人的绝对首领,但他却不满足于此,就想找到让自己永远不会变老的药,永远的做着天下人的首领。可是,徐福等方士却一直没有回来,无奈之下,秦始皇就想着:“如果,我不能永远统治这个国家,那么,就让我的子孙后代,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

但现在却有方士告诉秦始皇:中国的东南方向有天子气。清代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相信“气说”。他认为一个家庭,“三代以上的人才,出于教化;三代以内之人才,乘乎气运”。要知道,秦始皇的子孙都在咸阳,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这位方士所言是真的,那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

而且,这句谶言和卢生说的有些相似,让秦始皇更加的不安。其实,关于“气”,相信大部分的中国人对它都很熟悉,比如:中医里说的人体是靠气来运行的,经络学说里有气功,民间还有运气、财气等等。但如果真要刨根问底的说“气”到底是什么,相信也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

因此,“天子气”到底是什么东西,也没人知道。但是,秦始皇却较真了,他开始四处游巡。

之后,从秦始皇多次出巡的路线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他主要是在东南方向巡游。所以,我们猜测他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寻找神仙,希望能让自己长生不老;

二、破坏东南方向的天子气,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领左丞相和中车府令等人从首都咸阳出发,开始巡游。次年二月,秦始皇到达了云梦泽,顺着江河而下后。之后,他觉得这里看上去像有天子气,于是,便征调了十万囚犯来此地拉屎拉尿,并把地名改为了“囚拳”。之后,众人继续往下走,来到了丹阳。

随后,秦始皇身边的人就说:“这里也有天子气。”于是,他便让人把这里的山岗凿断,把原本笔直的道路变得迂回曲折。此后,秦始皇每走到一个地方,只要感觉有天子气,就破坏哪个地方。不久,秦始皇来到了金陵。金陵在楚国的时候就是江南重镇,据史料记载,在战国楚威王时期,就曾经有人说这里有天子气的存在,楚威王就埋了许多黄金来破坏这股天子气。

如今,过去了许久,秦始皇来到金陵的时候,这个地方的天子气仍然源源不断,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且随行观气的方士也说:“五百年以后,金陵将会有天子气出现。”

这怎么行呢?要知道,这江山只能是秦始皇一人的,他决不允许五百年后有人来抢夺自己的锦绣河山。于是,他拿出了自己的老办法——下令让人把山凿方,将连绵不绝的山脉凿出断口,以此来泄走金陵的天子气。做完这些以后,秦始皇仍不甘心,便把金陵这个地名改为了“秣陵”。

到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把东南可能存在天子气的地方都搞了一遍后,死在了南巡的路上。所以,东南经过秦始皇这么一顿折腾后,到底还存在多少天子气,没人可知。但是,“东南有天子气”这句箴言,却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几百年。直到公元222年,吴王孙权称帝,才应了这句谶言。也许是秦始皇对金陵的破坏太严重,凡是在这里建都称帝的帝王,最终都长不了,但东南的天子气却相当旺盛。

其实,不管是追求长生不老,还是破坏天子气,都是秦始皇想让秦朝的统治更加长久的手段。但是,大家都知道,长生不老根本不可能,天子气也不能那样就能被破坏的。所以,要想一个国家能够统治长久,稳定发展,只有实仁政,得民心。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日本国志》、《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