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袁崇焕的援兵在中途得知各城陷落,也自然向蓟州行军,截住后金军。显然这是一个防御的阵势,以蓟州核心核心据点吸引后金军,掩护关宁大兵与各镇援兵集结,在兵力集结完善后,再发动总攻击。

崇祯二年秋防刚刚结束,紧张了一个季度的守边大军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皇太极的西进大军就在这时候突破了明军边防,蓟镇中协的数万边军损失惨重。对清军防守反击是已经是最紧急的事件,兵部要求各地紧急动员。

在战略部署上,极短的时间里,明王朝上下达成一致,要在蓟州进行会战,不让清军越蓟州一步

1、为何要在蓟州进行会战?

蓟镇中协野战兵马在反击边口中损失殆尽,重镇三屯营、遵化成了一座空城,在10月初遵化被攻陷,三屯营兵溃,巡抚、总兵都殉国。

蓟州是后金军西行路上的一座大城,兵部在获悉前线失败后,就紧急部署蓟州防御,不使匹马西进。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并没有遣散援军,只是在部署蓟州会战

蓟州一度是整个战局的棋眼

袁崇焕的援兵在中途得知各城陷落,也自然向蓟州行军,截住后金军。图中的蓝线就是袁崇焕行军图,侧敌行军是兵家大忌,可见当时形势的紧急。

朝廷和袁督师的眼睛都放在了蓟州,作为京东的屏障,必须在此会战,予以重创,而不使骚扰京师。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并没有遣散援军,只是在部署蓟州会战

蓟镇形势图

可以说:蓟州会战是符合朝廷上下政治与舆论,且符合前线实际情况的

2、明中央对会战的准备

在基本定了蓟州会战后。崇祯首先定下将犒赏银五万两运往蓟州,按照每个士兵五钱的标准,可见朝廷计划在蓟州集结十万野战部队。

兵部下了调兵令,“关兵著袁崇焕督发前来;尤世威、翟从义合兵策应,协力堵御,无令越蓟西一步,即为上功;保定、宣大已调各兵星速赴援;山西、山东、河南各调五千;延绥三千”。各地大兵向蓟州集结。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并没有遣散援军,只是在部署蓟州会战

关宁骑兵小队编制,参考《都师纪略》

户部也在征集大车,准备输送粮饷到蓟州。

工部也在征集大车,向前线运输火药、甲胄、装备。

关宁军的援兵在控制了蓟东通道后,迅速开拔向蓟州集结。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并没有遣散援军,只是在部署蓟州会战

蓟州城

可以说:为了蓟州会战,上下都在动员,准备十万大兵与后金决战

3、袁崇焕的会战部署

袁崇焕的作战方法基本是守定而后战,绝不浪战。这符合古典兵法,也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在部署上会偏向防御,而不是进攻。防御要的不是向宁远一样死守一城,而是要保障两翼,屏蔽京师,毕竟京师才是最重要的地方。

他的关宁步兵负责保障蓟东各城,防止后金军驰突,保障援兵可以顺利到达蓟州。

其他的各镇援兵战斗力差,难堪大用,但蓟西诸城需要防御,防止后金军西逸,同时保障兵、粮通道。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并没有遣散援军,只是在部署蓟州会战

袁崇焕的两翼部署情况

显然这是一个防御的阵势,以蓟州核心核心据点吸引后金军,掩护关宁大兵与各镇援兵集结,在兵力集结完善后,再发动总攻击

并不存在要迎合后金军啥的。只是皇太极也是优秀的将才,而且明军西线并没有达成防御,最具战斗力的宣大万余骑兵,在行军中就被八旗偏师击溃了,直接解除侧翼威胁,自然直接到京师城下了。

己巳之变中袁崇焕并没有遣散援军,只是在部署蓟州会战

袁崇焕


总结:

理解了蓟州会战,自然就明白个中原委。这个史料比较零碎,需要考证。考证完写道这里就清晰明了了。

军事形势与朝廷上下认识一致,自然要达成蓟州会战;各方也在准备,前线最高负责人袁崇焕做了守定而后战的部署。但被皇太极潜师而进,会战流产。但不能说明袁崇焕勾结后金。

参考文献:

《明史》《崇祯长编》《明档》《清太宗实录》《度支奏议》《袁崇焕集》等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