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歷史的匆匆一瞬;四十年,又寫滿了春華秋實。四十年風雨兼程勵精圖治,四十年艱苦奮鬥砥礪前行,伊川大地滄海桑田前程似錦。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伊川人民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銳意改革,奮勇爭先,創造出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鞏固完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人民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下面的一組數字足可以佐證伊川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伊川縣城鳥瞰 李書寶 董俊峯攝

改革開放之初,伊川貧窮落後,經濟基礎薄弱,自然條件差,交通建設滯後,貧困人口衆多。1978年,全縣GDP只有9013萬元,人均生產總值才170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77萬元,人均公共預算收入14.5元。40年後的今天,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78.1億元,比改革開放前翻了四番多,年均增長14.1%,人均GDP也從1978年的170元提升到2017年的47888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上升到20.1億元,年均增長15.9%。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出現了質的飛躍,如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12元,比1978年的53元淨增加13159元。城鄉居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電腦、空調、冰箱、彩電等基本消費品得到普及,汽車等高檔耐用消費品進入尋常百姓家庭。物質產品極大豐富,人們越來越追求更加高遠的精神生活。

這些成果使我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伊川縣改革開放四十年,真的是碩果累累遍地開花。一座座高聳入雲的大樓拔地而起巍然聳立,大樓的高度見證了伊川的速度。四十年,伊川從一座閉塞的小縣城變成一座大氣恢宏、富有現代氣息的新城。放眼濱河新區,伊河橋、志遠橋、伊龍橋、高新、雙辛、鳴皋六座橋樑,如長虹臥波,似彩練當空,讓伊河兩岸緊緊相連,滿足了83萬伊川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遐想。

改革開放之初,大部分居民用戶還是使用煤球生產、生活,如今,清潔能源取代了煤球,燃氣管道供應“一張網建設”正在進行中,目前,伊川縣老城區、河濱區、產業集聚區燃氣管網已基本全部覆蓋到位,城區居民發展用戶2萬多戶,燃氣普及率達到90%。生活污水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全收集,全縣已建成投用第一污水處理廠、第二污水處理廠、伊川縣平等污水處理廠及姬磨、夏堡、水寨分佈式污水處理站。城區亮化不斷改善,縣城區共安裝各型路燈17900盞,線路總長300多公里,大大提升縣城區照明水平,提升了城市形象。城區供水主管道總長度96公里,日供水量達22000噸。

 “黑屋子、土臺子,裏面坐羣泥孩子”,這是改革開放之初伊川教育的真實寫照。如今伊川縣公辦教育、民辦教育齊頭並進,學前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共放異彩,爲伊川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撐。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改革開放以來,伊川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僅2008年至今十年時間,全縣累計投入17.9億元,新建學校15所,改擴建、維修學校257所,配備課桌椅22775套,宿舍用牀8860套,圖書1411967套,體美器材1334700件,計算機13862臺,2017年順利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檢覆查驗收。2018年,全縣中小學教師已達6374名,全縣小學、初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100%、99.74%和99.22%。

伊川糧食生產連年豐產豐收。圖爲洛陽市今年在伊川舉行小麥機收現場會 葛高遠攝

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伊川縣職業教育在校生已達2550人。目前,民辦學校學生已達2.2萬人,教師1200人,成爲伊川公辦教育的有力補充。

2018年全縣中小學達到246所,學生14.09萬名,全縣小學和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9.8%,鞏固率分別達到99.6%和99.7%。普通高招連年攀升,2018年全縣本科上線2516人!

在今後一段時間,圍繞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指示

精神以及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暨重點工作推進會精神,如何在轉型發展中釋放自身能量,不斷深化“9+2”工作佈局,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發展高質量,助力全市經濟社會發展。

伊川縣委書記李新紅說,努力推動產業轉型,夯實高質量發展的根基。狠抓工業發展不放鬆,重點抓好鋁及鋁精深加工、耐火材料、磨料磨具、塑料、鑄造等傳統優勢產業,通過招大引強實現轉型升級,在新興產業培育方面,緊抓非晶材料和智能製造兩個重點;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大力實施致富帶頭人工程,把規模做大,積極打造品牌,有效打開市場,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升發展效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按照服務對象的不同,實行差異化發展。要着力推動動能轉型,扭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發揮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用,抓好創新平臺建設,壯大創新主體,突出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人才引進,加強人才培養,加強人才服務;把改革作爲推動發展的關鍵一招,持續深化國企改革,全力推進“放管服”改革,紮實推進機構改革。要着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強化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優化中心城區“三大板塊”空間發展格局,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綜合交通體系、水利基礎設施、能源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着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加快全域生態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打好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補齊高質量發展的短板,增加人民羣衆獲得感。 (石國卿 葛高遠)

喜看伊闕換新妝

——爲伊川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而作

四十年歲月悠悠,徵路漫漫;四十年天地翻覆,乾坤再造。猶記一九七八,吾尚年少。大地冰融,中原春意初萌;春風徐來,伊川東方破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吹響改革號角,引領開放浪潮。其功至偉,國史炳耀!

家庭承包,解祖輩父老溫飽;改革開放,架伊川復興金橋。六十多萬伊川兒女,告別貧窮,圓豐衣足食夢;共赴小康,譜富民強國謠。

且看,伊河川區,東西兩嶺,快馬加鞭搶機遇;產業集聚,轉型升級,彎道超車齊發力。西氣東輸,源源燃氣通萬戶;東西乾渠,汩汩伊水濟青苗。二電三電,點亮江山半壁;國道高速,直通“龍門一號”。高鐵聯網,翻越龍門瞬間至;濱河大道,南北變通途,鱗次櫛比高樓立,俯瞰碧浪滔滔。六橋跨伊河,兩岸對稱發展羣星耀;北大門外春風度,九皋鶴鳴神臂搖。伊川崛起,與新紀有約,同世界擁抱。網絡購物何便利,移動支付任逍遙。重科教,代代人才展鵬翼;圖創新,累累碩果躍前茅。程園範園,華夏旅人絡繹;國際市場,“伊川製造”暢銷。城裏鄉下,果蔬魚肉充盈;河東河西,稻麥油棉豐饒。

脫貧攻堅,責任在肩,使命神聖,初心永葆。設立東西兩戰區,分設十五指揮部,沙場秋點兵。兩千幹部職工“大宣講大排查大整改”,只爲三百六十村八十三萬父老,喫不愁、穿不愁,教育有保障、衛生有依靠、危房不住人、住人無危房。洛陽辰濤牧場,鄉村扶貧車間,新大牧業,專業合作,見證產業扶貧拔窮根。第一書記、工作隊長真駐村、結窮親、扶真貧,吹響脫貧摘帽集結號。

十九大開啓伊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大手筆農業農村工作新謀劃、高起點,教育衛生近期未來再設計,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爲伊川發展繪藍圖,爲全縣解放思想抓機遇、砥礪奮進加油幹,實現高質量發展凝聚磅礴力。伊川崛起,巨龍騰飛,奮力譜寫洛陽副中心城市伊川篇。

四十載旌旗獵獵,戰馬蕭蕭;四十載奇勳赫赫,偉業昭昭。歷史必將銘記:設計者之高明,施工者之精妙;開拓者之光榮,奮鬥者之驕傲。前進路上,尚多險關暗礁,信有新時代旗幟高揚,習近平思想前導。我們志未酬,肩不歇,氣正豪,向着兩個百年宏偉目標,將改革進行到底,讓凱歌響徹九皋!(葛高遠)

伊川縣鴉嶺鎮萬畝花椒喜獲豐收,爲當地增收3000萬元 葛高遠攝

83萬伊川人同心摘貧帽

 “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脫貧攻堅上來,把最好的資源調度到脫貧攻堅上來,把最強的兵力充實到脫貧攻堅上來,確保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不達目的決不收兵。”

近日,伊川縣召開脫貧攻堅第二十次推進會議,2000多名縣鄉村黨員幹部表示,一定要以脫層皮、掉斤肉的勇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進一步統一思想、轉變作風,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堅決完成脫貧摘帽目標。(趙怡)

500多帶頭人譜寫帶富交響曲

史學濤是洛陽辰濤牧業公司的領頭人,也是伊川縣養牛產業帶貧的“大戶”,在他的帶動下,全縣有3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850戶貧困戶靠養牛脫貧致富。

像史學濤一樣,伊川縣有518名脫貧致富帶頭人正在譜寫着脫貧摘帽的交響曲。在脫貧攻堅中,伊川縣採取“招商引進一批、返鄉創業一批、本地扶持一批”的辦法遴選致富帶頭人,探索了一條結合產業發展培育選樹致富帶頭人,由致富帶頭人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就業幫扶基地,將貧困羣衆有效組織起來,既實現了貧困羣衆穩定增收,又實現了產業持續發展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共贏局面。

目前伊川縣已下撥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金4967萬元,組建帶貧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個、扶貧就業幫扶基地170個,發展來料加工項目50餘個。目前,518名脫貧致富帶頭人已帶動貧困戶1.12萬戶,176個村實現了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李超 周登奎)

2000名幹部到農村傳黨音聽民聲

今年10月17日是第五個國家扶貧日,也是九九重陽節。當天中午,在伊川縣酒後鎮翟溝村,全村60歲以上老人齊聚一堂,熱熱鬧鬧辦了場壽星宴。

“摸着良心說,黨和政府對咱老百姓好。脫貧摘帽,我沒意見。”擬脫貧戶溫延偉身患殘疾,健康扶貧、殘疾人補貼、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疊加,讓他解決了後顧之憂。但他認爲,脫貧靠勞動,不能躺在政策的“溫牀”上。去年,他靠到戶增收資金在村裏開了一間小賣部自食其力。

 “貧困村、非貧困村一個不落,貧困戶、非貧困戶全面走訪。”伊川縣委書記李新紅說。目前全縣2000多名幹部已全部下沉一線,走村入戶傳黨音、田間地頭聽民聲,真正來一次脫貧政策大宣講、脫貧成效大排查、脫貧問題大整改,以作風攻堅促脫貧攻堅,堅決完成脫貧摘帽目標任務。(董俊峯)

住不完的房子

1978年那年,伊川縣高山鎮谷瑤村的張盤香纔剛剛兩歲。家裏窮的就幾間茅草屋,姊妹幾個擠在一張牀上睡覺。結婚時,丈夫借錢買了一套硬木沙發和一組大衣櫃,張盤香從孃家拉了一臺二手洗衣機,搬進了婆婆家的3間房內,這就是兩口子的全部家當。隨着兩個兒子先後出生,不僅經濟上更加緊張,連房間也不夠住了,婆婆只好晚上在客廳搭牀睡。

改革開放後,張盤香夫婦開始養殖蝸牛,一窩窩的蝸牛給全家帶來了希望。靠着這些蝸牛,張盤香家的新房子蓋成了,僅院子裏就有5間房子,主樓內還有3室1廳,車庫、廚房、臥室、書房等各個房間分工明確,還空餘出來幾間房子,只放了一些農具等雜物。

 “現在有了這麼多傢俱家電,屋子還沒放滿,今年買了車,這車庫就能用上了。”張盤香說,丈夫的駕照已經拿到手裏,今年準備買輛20萬元左右的汽車,算是給家裏再添置一個“大件”。

從房子“不夠住”到“放不滿”再到“住不完”,這幾十年時間,張盤香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底”越攢越多,但勤勞持家的理念並沒有變,一窩窩蝸牛給了張盤香生活的希望,也轉化成了這個家的新“家底”。(劉夢雅 康雅鋒)

“賦閒”的縫紉機

國慶節那天,老媽幫助我整理家務,她指着牆角的一臺縫紉機對我說:“好久沒用了吧?”我想了想說:“差不多快二十年了吧。”

縫紉機是在女兒出生前買的。當時老媽過來照顧我,想幫孩子做衣服,於是我們到百貨樓買了這臺縫紉機。安裝調試完畢後,老媽把縫紉機擦得鋥明發亮。我們又從百貨樓扯來花棉布,經過老媽裁剪、縫紉,棉衣、褥子做成了,堆得像小山似的。女兒一天天長大,老媽又做了好幾條圍嘴兒、罩衣罩褲、棉鞋單鞋,都是用縫紉機幫助做的,還把我不穿的衣服改成孩子們穿的款式。

老媽說:“孩子們都長大了,早就不穿做的衣服了,買的衣服也很結實,想在縫紉機上補一下也找不到爛的地方啦。把它送給市場上修褲邊的吧。”我說:“修褲邊用的都是電動的呀,咱們這是腳踏式的。”孩子也過來討論。女兒說縫紉機不美觀佔地方,兒子說再不用就生鏽了,爭論了好半天,也不知道縫紉機該送到哪兒去?老媽說,把縫紉機送給別人吧,沒人要,賣廢品吧,這曾是咱們家喫飯的傢什,還是放到儲藏室,留作紀念吧!(王雪凌)

乘車不再難

1978年,我在洛陽師專上學,每週六下午回老家。按說,從洛陽通往伊川縣江左鎮途經我家鄉呂店的客車就從我們學校門口經過,從學校門口乘車回家是很便當的事,可是,由於當時車輛太少,所以不得不捨近求遠,週六回家需要週五下午2點前到金谷園長途汽車站排隊買票,買到票後周六下午才能到站乘車回家。

有一個週五的下午,我去買票晚了,在校門口乘3路公交車到了定鼎路,再轉乘5路車,當我風風火火趕到金谷園長途汽車站時,票已經賣完。第二天下午,我正在校門口走動,通往江左呂店方向去的那輛車突然停在了路邊,司機下車鼓搗,售票員也打開車門下去幫忙,就在這時,我混到了車上。不一會兒,車就開了。

那時乘車困難,與今天的出行便利形成了強烈鮮明的對比。

以伊川爲例。那時全縣僅有15輛汽車,其中客車只有9輛。而今天,伊川縣擁有各種汽車17萬輛,加上摩托車、電動車等機動車粗略估計也在50萬輛以上。

數字或許是枯燥的,但今天人們出行感受到的一定是實實在在的便利,一定是“同住地球村”“天涯若比鄰”的感覺。(馮同召)

10月31日出版的河南日報

編輯:雨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