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自微信公衆號“42章經”(ID:myfortytwo),更多幹貨歡迎關注。

我在 42章經 寫過很多分析公司、分析行業的文章,很多人問我是怎麼寫出來的。最近我一直在想,我的這些思考方式是否能總結成一套方法論呢?是否能通過文字等形式分享給其他人呢?

這篇文章就是一個嘗試。

從商業角度來說,所有公司的最終目標都有三層:

一)賺錢

二)持續賺錢

三)持續賺更多的錢

而投資人的目標只有一個:

投到符合這些條件的公司。

很多人覺得只要能夠提供用戶需要的東西,就能賺錢。

不,這是錯的。

氧氣人人都需要,但極少有人能靠賣氧氣賺錢。

但有沒有例外?有。

當一個病人缺氧的時候、當一羣人登山的時候等等,賣氧氣是能賺錢的。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一點,一個公司如何才能賺錢?掌握稀缺資源。

那「賺錢」和「持續賺錢」的區別又是什麼?

很多時候,外部環境的變化(尤其是科技的進步),直接決定了稀缺資源的變化。

我們之前在 怎樣的創業公司才能突破重圍?這篇文章裏就提到了,科技本身就是反稀缺性的。科技帶來效率的提高,於是很多本來供給稀缺的東西,變得過剩,也就不值錢了。

所以,技術的發展會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以前的稀缺資源不值錢了,以前掌握稀缺資源的人無法再繼續賺錢了。

這就是我們總說的顛覆式創新的情況。由於顛覆式創新,傳統的巨頭會突然變得一文不值。

但其實,還有第二種情況,是更隱蔽而致命的。這個情況決定了很多公司掌握了稀缺資源,卻仍然不一定能持續的賺錢。

技術顛覆帶來的是結構性的變化與機遇,結構性的變化最主要的就是供給關係變化。老的稀缺資源可能一夜之間消失,而新的稀缺資源也會一夜之間出現。

所以,技術顛覆的時候,容易出現一段時間的供給真空期。

在這個期間,供給和需求仍然是在動態變化之中的,最先進入市場的供給者能夠享受一段時間的紅利期,但最終市場飽和以後,沒有壁壘的人就會被慢慢淘汰。

比如,微信生態剛興起的時候,就出現了一大批靠侵權轉載和翻譯等崛起的微信號,他們填補的就是這個生態下的內容供給的強烈需求。

這樣的公司在一定時間內確實是能存活的不錯,甚至賺到錢,因爲他們在那段時期內確實能提供當時用戶所需的稀缺資源。

但是,最終當這個生態穩定以後,總會有一波洗牌,最終剩下的都是能夠在新的供給關係下形成自己獨特壁壘和優勢的。

所以,要持續賺錢,重要的是要有壁壘,能持久地掌握稀缺資源。

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其實做到了持續賺錢已經很不賴了。但對於投資人來說,還有第三點要求,那就是持續賺更多的錢。

這就需要這家公司在有壁壘、有稀缺資源的前提下:

1)可擴展

2)可壟斷

可擴展是追求邊際效應,可壟斷則是追求溢價。(馬路邊隨便某家報刊亭都能滿足持續賺錢的要求,卻不一定是值得投資的。)

所以,講清楚了:

賺錢,是能爲用戶提供價值和稀缺資源。

持續賺錢,是隨着外部環境變化,公司始終能有自己的護城河和稀缺資源。

持續賺更多的錢,是公司在某些領域能夠實現壟斷,或指數級發展。

那麼到底該怎麼判斷一個公司是否能做到這幾點呢?

有一個問題,是做投資必須要回答的,也是最難回答的。那就是:

Why Now?爲什麼是現在?

用戶的需求可能被遷移、被激發、被重塑、被抑制等等,但就是不可能被創造。

所以,如果你說你要做一個事情,是不立足於外部環境變化的,而是一個完全新的創造用戶需求的事情,我完全不會相信。

「爲什麼是現在」背後隱藏的含義就是,外部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讓這個事情在當下發生(不是過去,也不是將來)成爲可能。

(有時判斷大趨勢其實沒那麼難,真正難的是掌握好時機,不早也不晚,早了就是先烈、晚了就來不及。)

所以,我想任何事情、任何公司、任何行業的時候,都會強迫自己首先想清楚這個問題:爲什麼是現在。

知道了爲什麼是現在,就知道了什麼變了,也就知道新的供給關係和稀缺資源是什麼。

這又帶來了兩個好處:

1)這裏的稀缺資源其實就是所謂的用戶需求。所以很多時候揣摩不出來的用戶需求,換個角度從外部環境的變化去推演,反而會更簡單。

2)有了對稀缺資源的推演,更有利於判斷團隊和創始人的能力是否適合做件事。

我總說看事情要找對症結,這裏的稀缺資源就是癥結,那團隊是否有對症下藥的能力也就呼之欲出了。

比如一個事情的稀缺資源是技術,那就去找技術最厲害的;如果一個事情的稀缺資源是渠道,那就去找渠道最厲害的。這有助於我們最終選擇一個合適的團隊來投資。

講到這裏,繼第一個問題Why Now之後,第二個問題也就出來了,作爲創業者要想的是 Why Me,作爲投資人則要想 Why You之類的了。

「爲什麼是我」這個問題背後的含義就是,哪怕外部環境變了,人們的需求被重新挖掘了,那爲什麼是你能夠有這個能力去滿足用戶需求,去賺這個錢呢?

哪怕你暫時有能力滿足用戶需求了,但是這是因爲你自己獨特的能力嗎?你的這個能力有壁壘嗎?你的這個能力是稀缺的嗎?

這裏,我們可以再引入一個概念,我自己管它叫佔位理論。

我覺得,每一家公司,最終都要在某個位置上做到第一名。所謂的戰略的價值,就是要麼幫助公司在當前領域內通過各種方式做到第一,要麼就是幫助公司轉型,尋找一個新的領域做到第一。

這裏的第一有兩種,第一種是真的第一,而第二種是唯一(有被收購的價值)。但本質其實都一樣,就是有足夠強的壁壘。

所以,不管給我什麼新的公司和行業,我都會通過不斷地研究 Why Now 和 Why Me 這兩個問題,去進行投資的分析與判斷。

這就是我自己總結的分析投資問題的方法論。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