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揭祕:買官賣官、打法律的擦邊球,美國政客們的非/合法小金庫是怎麼來的?

距離11月6日美國中期選舉,只有倒數幾天時間啦~

所有的競選活動都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目前在很多選區兩黨依然殺得難解難分、選情膠着不明,難以預測最後的勝負。

因此接下來幾天我會盡可能多地發佈一些實時選戰最新情報,敬請大家關注~

今天先來說一說美國的政治獻金話題。

華府內部有很多祕密,有的人盡皆知,有的內部人士心知肚明卻不爲外人道也。美國政客上位都靠選票,而選票的來源往往需要大量的廣告、新聞報道和造勢活動。甚至連競選辦公室的“志願者”們也是用錢請來的。可以說,每一張選票,對應的都是白花花的銀子。

圖片來自://www.politicalkeeda.com/news/vote-for-money-or-vote-for-right/

議員們爲了籌集資金,有一些合法和非法手段。很多人盡皆知的祕密,一旦被競爭對手踢爆,議員們立刻落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甚至可能有牢獄之災。蘿貝貝對有些手段略有耳聞,今天就跟大家八一八。但是蘿貝貝要強調,我工作的議員光明偉岸爲民着想,親力親爲捨己爲人,所以我說的都是其他議員哦,不包括我自己家議員!

通俗來講,議員的團隊其實相當於一個“打造明星的工作室”。團隊裏不僅有負責業務(立法)的同志,還有負責宣傳的同事們,每天幫議員發發通稿、P一P照片。而議員本身就是這個工作室的老闆,需要自給自足,無論是辦公室租賃、員工薪水、志願者報酬、投放廣告,還是租會議室進行造勢活動,這些費用都要議員一個人承擔。比如說曾經2008年敗選的希拉里,相傳她2008年黨內初選就欠了幾千萬美元的債務,直到2016年再次選舉才還清。心疼她,現在又開始還2016年欠下的債務了。

川普的競選團隊

那麼,這些錢是從哪來的呢?

首先,議員們競選都會收到金主們的贊助。而一旦議員們成功上位/連任,就要兌現對金主的許諾。第一種方式就是“買官賣官”。議員們會通過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把金主們安排到政府中任職(比如說安排個政府的advisor,先當顧問後轉正,一步一臺階)。金主們往往出身商賈腰纏萬貫,通過爲政客捐助“政治獻金”獲得進入政界的入場券。一旦他們在政府中有了一官半職,就可以爲將來競選市議員、州議員、甚至國會議員積累政治資本。

說的不是他。他連一開始的政治資本都沒有

從議員到總統,這種現象屢禁不絕。遠的說,有曾經被媒體踢爆的尼克松用大使職位換取文森特·德·儒勒特十萬美元捐款(是的,那時候當大使只要十萬美元)。近的有奧巴馬、川普勝選後,曾經的大支持者們紛紛論功行賞,被總統欽點爲駐外大使(這時候要五十萬美元),都是一些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的國家。

但是這樣的“買官賣官”也有風險。在馬克吐溫的《黃金時代》中,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就是因爲沒有履行給支持者安排官職的承諾,慘遭槍殺。

爲奧巴馬捐助了五十萬美元的大使們。來自:NewsBusters

給Trump捐款的Doug Manchester,變成了新任巴哈馬大使

第二種獲得政治獻金的方式,是議員幫助大公司/利益集團通過利於他們的法律。在華盛頓,有一條神祕的街道叫做K街。很多國會的同事們甘願掙微薄的工資,是因爲他們希望能積累到一定資本後就去K街當大公司的說客。除去議員和幕僚長,這些常春藤畢業的國會員工的平均工資只有不到五萬美元,僅僅相當於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的起薪。然而,如果他們從國會下海來到K街當說客,瞬間薪水可能漲到50-100萬美元。他們之所以能掙到高薪,是因爲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人脈幫助大公司在國會通過利於他們的法律。有時候,幫大公司獲得利益,就等於傷害小企業和普通民衆的利益。

2017年,全美對國會遊說花費33.4億美元,蘋果、Google、微軟、亞馬遜、Facebook五家公司高科技公司在遊說上就花了5838萬美元。今年三月份,他們成功遊說國會,修改了高科技收購立法,阻止中國對美國的高尖端科技收購。這些遊說經費一部分變成了說客的工資,一部分落入了議員辦公室的口袋。關於說客如何跟辦公室祕密接頭、遊說經費各個辦公室怎麼層層分配非常有意思~等我有時間寫一篇文章給大家講講。

另外議員還可以通過演講活動進行籌款。是的,議員的演講都是要錢的。一般這其中的資本運作會通過NGO和基金會進行洗白。哈哈感覺扒NGO和基金會如何參與美國政治洗錢又可以開一篇~

雖然美國國會制定了越來越多的規章制度,試圖約束議員和辦公室的行爲,但是收效甚微。比如說,國會禁止立法辦公室直接討論競選、接受政治現金。但是當有人打電話來試圖募捐,接電話的人會說:對不起,我們禁止討論競選和政治現金的內容。你可能需要幕僚長的私人電話和郵箱。於是,大家又可以快樂地接頭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