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行也叫梨園行(現在則有把整個戲曲界也稱作梨園的)。在舊社會和其他行業一樣,也有供祖師爺等種種習慣。梨園行供的祖師爺是唐明皇。相傳唐明皇既能打鼓,還訛傳能唱小花臉。他和大臣們常在宮中的梨園內演唱,娛樂消遣,後來“梨園”成了戲曲行的代名詞。演員的子弟稱爲梨園子弟。我們的祖師爺沒鬍子,春秋兩季穿黃帔,戴九龍冠;冬夏兩季穿素紅褶子,戴王帽;年節穿紅蟒。

在京劇舞臺上,如果需要一個小嬰兒的角色,往往用一個布娃娃來替代真人。雖然只是一個演戲用的假娃娃而已,但是對於整個戲班子來說,可是一個甚受尊崇的人物,它的地位僅次於祖師爺,也就是梨園界稱爲大師哥的「喜神」。

喜神在舞臺上,固然可以根據劇情需要,隨便玩弄,但到了後臺之後,則大家都要對其必恭必敬。梨園規矩多,其中之一就是:喜神一到後臺就得將其臉朝下放置,不得仰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除了戲班子的人見其面就要對之行禮外,同時還是因爲傳說:若是將喜神面朝上放置於大衣箱上,這個帶有神祕色彩的布娃娃將會突然不翼而飛,而且到底是如何消失的,從來也沒有人知道,於是就成了後臺的一個禁忌。在戲園中演戲,後臺必有祖師爺的神龕,衆人皆須對神龕行禮,若在人家演堂會戲,便無祖師神龕,因此過去戲園有一習慣,衆人來去,皆對大衣箱一揖,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據說有喜神端坐在大衣箱內也。

然而爲什麼奉敬喜神呢,有三種不同說法,一說爲傳統戲班以演出堂會戲爲謀生主路,多因生日滿月等喜慶事,大多跟小孩有關,戲班中的假娃娃也就是小孩,故特別尊敬,名之爲喜神。第二種說法,則是過去有人學戲,如果許久都學不會,而如果在夢中有一個小孩子來教戲,就往往能頓時開悟,於是尊崇小孩爲喜神。第三種說法,則是比較有些悲劇性的,傳說唐明皇的太子,一日在「梨園」的大衣箱上安睡,竟突然死去,即被封爲大師哥,成了喜神。後來,也就因爲這個傳說,戲園爲表示對大師哥的尊重,各戲班的最大徒弟,皆稱大師兄,不稱大師哥,就是因爲避免與其同名。而且大衣箱是不可以隨便坐的,因爲那是神位,造次不得。尤其是箱口部份,因爲太子當時的嘴巴就正是在箱口附近。以上三種說法,都是戲界老前輩們各自不同的口傳與記憶,雖從無定論,但都可看出喜神在戲界的重要地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