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世上真的有一種愛,可以消滅你的不安全感嗎?

者 | 羅近月

1.不安全感非“悲觀主義者”專屬

面對愛情,往往有兩種類型的人:一種是樂觀主義者;另一種是悲觀主義者。

樂觀主義者,對愛情的理解相當於這樣一個公式:愛情的質量=過去積極因素之和—所有的消極因素之和。

他們認爲只要過去的時光足夠美好,就完全能消融後來出現的任何問題。

而悲觀主義者卻認爲:一旦關係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問題,就必須立刻結束,不能有任何依戀或者不捨,重新開始纔是最好的選擇。

樂觀主義者認爲守得住就有希望,喜歡用各種方式挽留關係;悲觀主義者則相信不破不立,既然已經出現了問題,再怎麼努力也很難變好,不如重新開始更簡單。

不管是樂觀主義,還是悲觀主義,在他們選擇傾向的背後,都有各自內心難以邁過的坎。

樂觀主義看似積極,內心也可能潛藏着擔心和焦慮;悲觀主義看似消極,在選擇放棄的時候,也可能有很多的留戀。

那麼,到底哪一種選擇纔是安全的呢?

實際上,沒有選擇是安全的。我們人生中每一次真正的選擇,都是從不安全中開始的。

2.無法消滅的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對有些人來說如臨大敵,必須用盡各種方式去消除。要讓對方立刻滿足才心安,或者強迫自己趕快轉移注意力,不去關注內心的忐忑。

實際上,不管你做什麼,無論你做如何周全的考慮,哪裏有變化和成長,哪裏就有不安全感,你可以暫時擺脫它,但無法真正消滅它。

當你想方設法去消除內心的不安全感時,你會發現不管找到多少理由說服自己,內心依然充滿不安;

當你要求他人滿足你的需要,你會發現不管對方怎麼做,你依然無法獲得滿足;

當你試圖轉移注意力、不去面對問題的時候,你獲得了暫時的平靜,不安全感還會捲土重來。

消滅不安全感的路,就好比希臘神話裏的推石頭上坡的西緒福斯。被宙斯施了魔法的石頭,每當被西緒福斯推上山頂,又會重新回到山腳。

他做多少努力其實不重要,本質是他一直都在推石頭上山,週而復始。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內心的忐忑就像那塊施了魔法的大石頭,當你開始推它,你就想一直推下去,這會成爲你生活中的一種使命。然後,你就會因此忽略其他重要的部分。

所以,爲了消滅內心的不安全而做的選擇,也許永遠不會有結果。就像推石頭的西西福斯,他一定也無數次從眼前的努力中獲得希望,但很快希望又會破滅。

3.聚焦不安全感,本質上是對成長的拒絕

小蘭是一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女生,在戀愛中,她要求男友必須滿足自己的全部需要,比如秒回信息、報告行蹤、不能跟其他女生講話超過三句等。

即便如此,她依然無法安心,每天都要查男友的手機,看看有沒有可疑的信息或電話,她甚至還悄悄在男友的車上裝了隱祕的監控器。

如此竭盡全力,把所有不確定的因素變成親眼可見,她感覺到安全了嗎?

並不。

每一次,她都覺得只要確定對方沒有可疑行蹤,她以後就可以安心生活了,再也不做這樣的事了。可是,過不了多久,當她內心感覺不安全時,她又想再試一次。

她不斷告訴自己這是最後一次,又無數次破壞自己的承諾。

她開始厭惡自己,一方面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不信任男友,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住內心的質疑。

一開始,即便她經常對男友提出無理要求,男友也總是包容忍讓。然而兩年後,男友終於受不了,提出了分手。她質問男友:“你是不是有了喜歡的人,纔會這麼狠心拋棄我?”

男友說:“你還不明白嗎?我是愛你,纔對你各種忍讓,然而你卻得寸進尺,絲毫不顧及我們的感情。”

小蘭說:“你知道我有問題,我沒有安全感,纔會做出這麼多讓你反感的事情啊!”

男友說:“我選擇離開你並不是因爲你有問題,而是因爲你只想滿足一個有問題的自己,卻從不正視和思考自己的問題……這讓我對我們的未來不抱希望。”

小蘭覺得無比委屈,爲了穩住這段關係她想盡了辦法,爲了安撫自己內心的恐懼她費盡心思,換來的卻是她最不想看到的結果。

或許她男友說得對,不能因爲內心有恐懼、有不安全感就爲所欲爲,讓自己的滿足凌駕於任何人的尊嚴之上。太過放縱自己,短暫的滿足也終將會失去。

聚焦於不安全感,本質上是對成長的拒絕。

我們覺得自己無法解決問題時,就會心安理得地困在原地。這種保護,會讓你拒絕掉生活中的大部分機會,並總覺得是別人辜負了自己。

在面對可能會失去的恐懼和焦慮時,沒有任何確認是能夠給你長久滿足的,我們始終需要在一場場內心的暴雨中勇敢向前,成長出一個有力量面對不確定的自己。

4.剋制,讓人成長

曾看到過一句話說:“帶着剋制,人就會逼着自己長大,去發現那個真實的自己。”

聽起來有些殘酷,卻是事實。

從小到大,我們每一次成長,每一次面對陌生的環境,每一次不確定的機會,無不是在剋制自己、直面不安全感中前行的。

很多時候,讓我們躊躇不前的不是不安全感,而是我們不能忍受不安全感的存在,總是試圖消滅它。我們以爲只要努力就可以把一切不確定變成確定,卻反而在追求極致的路上變得止步不前。

所有遠方和未知,都沒有絕對的確定和安全可言。這意味着,當你靠近自己的內心,做出一個忠於自己的決定時,結果會是喜憂參半的。

有些時候,哪怕明知做出了選擇後未必能得到想要的結果,我們也必須這麼做。所有的選擇,都伴隨着取捨和風險的,沒有對錯。

在不安全感面前,所有的自我剋制,都是爲了增加我們探索內心和麪對挑戰的勇氣,這種剋制,能爲我們的人生創造更多自我實現和活出自我的機會。

不管在愛情還是婚姻關係裏,如果你遇到一些無論如何也解決不了的問題,當你可以剋制自己不急於解決它,而是靜下來去思考問題的根源和對你的意義,你就會收穫更多。

你會發現這些問題背後,其實藏着一個被你忽略很久的世界,裏面可能裝着你對自己的不接納和否定,以及一些一直被你壓抑的渴望。

當你看得見自己,聽見自己的聲音,無論眼前的困境如何侷限你,你都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那一份自由。

剋制不同於壓抑。

壓抑是明知存在問題,卻選擇視而不見,忽略和否認你內心很在意的東西。

而剋制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需要,看見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意圖,併爲具體的選擇做出承擔和努力,具備更多主動的空間。

就像張艾嘉的歌裏所唱:“走吧,走吧,人總要學着自己長大……”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一路尋找內心安穩的過程,也許遍尋不着,但最終我們會和真實的自己不期而遇,雖不完美,卻擁有了更多靠近美好的可能。

當你能忍住一定程度的焦慮,不急着尋找眼前的滿足,才能真正去看見那條拯救關係而非控制關係的路。不安全感永遠沒辦法在關係裏被滿足,但可以在自己這裏被療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