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史故事丨兒子問誰能繼承皇位 努爾哈赤爲何說讓大家商量着辦?

《清史故事》105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非漢族統治的大一統王朝。滿人入關後,經過200多年被漢文化同化的進程,到清末之時,已經很難從外貌談吐上把滿人和漢人區分開來。這也是清末朝廷取消滿漢通婚禁令的原因之一。

但在清朝入關之前,滿漢民族的文化差異是非常巨大的。漢文化植根於中原農耕文明,而滿文化則脫胎於邊陲遊牧民族,二者不僅在語言文字上有巨大差異,許多文化政治理念也並不相同。

比如在漢族的儒家文化中,講究君權神授,皇帝是天之子,一人富有四海,權力不容旁人染指。而在後金建立之初,努爾哈赤雖然自稱天命皇帝,但他最初設想的政治制度,與中國傳統的帝國制度並不相同。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所建立的後金是一個有正式國號的政權,而他作爲這個政權的首領,無可避免地要面對立繼承人的問題。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努爾哈赤一直沒有指定一位明確的繼承人。故在天命七年(1622年),發生了八大貝勒爲立儲一事問政的事件。

清初八大貝勒是努爾哈赤的子侄,均有繼承帝位資格。《武皇帝實錄》記載:

“繼我而爲君者,毋令強勢之人爲之。此等人一爲國君,恐倚強恃勢,獲罪於天也。且一人之識見,能及衆人之智慮耶?爾八人可爲八固山之王,如是同心幹國可無失矣。”

從努爾哈赤說的這番話來看,他雖然認爲自己的國家需要一個名義上的領袖,但不是那種獨裁的君主,而是希望構建一種大家長式的族內民主制度。

努爾哈赤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一方面固然是受到女真遊牧民族部落文化的影響,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爲當時他還沒有想到女真能夠入主中原,攝服華夏。

康熙皇帝晚年時在諭旨中聲稱,清初太祖並無奪取天下之心,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事實的。清朝能夠取代明朝,有一定的機緣在裏面,努爾哈赤四處征伐的時候,主要目標還是統一女真,並讓後金成爲大明承認的合法政權。

若後金只盤踞東北,統治自己的八旗部落,那麼努爾哈赤設想的這種制度是夠用的。所以,努爾哈赤直到死前,都沒有親自指定自己的接班人。

既然努爾哈赤沒有指定繼承人,爲何後來是他的四兒子皇太極繼承了帝位呢?主要是當時八大貝勒中,皇太極一人掌管正黃旗和鑲黃旗,實力最強,加上大貝勒代善的擁戴,因此最後是皇太極繼承了皇位,自稱天聰皇帝。

皇太極繼位後,野心大於乃父,他的目標是中原的廣袤江山。如果要統治漢人上億生靈,僅靠努爾哈赤留下來那套有事大家商量的體制,肯定是不行的,時間一長,統治階層內部必然陷入混亂和分裂。

所以皇太極登基後,迅速學習漢人的那套統治體系,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其他貝勒的力量,雖然這些親貴在大事上還有一定的發言權,但已經不再是努爾哈赤設想的那種共同決策的議會式制度。這也爲後來清朝入主中原並迅速站穩腳跟,奠定了制度的基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