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第一集,甄士隐丢了女儿英莲,是在元宵节的灯会上。

元宵灯会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这个灯会上,要有和当时年代相符的古典文物和特点。剧组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功夫。

​剧组请了上海红学界元老邓云乡,去苏州“准备”一条二百年前的街道,街上要布置种种摊贩。邓云乡赶到苏州,和王西野开始布置这条“十里长街”。

书中是这样写的“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可以看出是以“七里山糖”的山塘街为背景的,那么,这条街上都应该有一些什么摊贩呢?

邓云乡先简单的做了计划,卖桃花坞年画的呀,卖虎丘泥人的呀,支着绣床卖苏绣的呀、卖糖粥的“骆驼担”呀,还有卖花的,卖鸟的,算命的等等,邓教授一下子罗列了几十种。

可是,这时候,离开拍不过半月左右。这些古老的摊贩,稀奇的道具,到哪里去找呢?特别是消失多年的“骆驼担子”找起来,更是困难。

于是,邓云乡去了​苏州刺绣研究所,研究所主任徐绍青,把所中珍藏的乾隆年间,木版桃花坞年画和康熙,乾隆年间的绣品、帐沿,衣裙、荷包等都拿了出来。苏州博物馆领导也大力支持,拿出馆藏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来参加摆摊。

研究所年轻的女刺绣家来担任临时演员,在剧中摆摊表演,博物馆中的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也在剧中当临时演员,捏着泥人。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所写:“一出一出的泥人儿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蟠的小像,与薛蟠毫无相差,宝钗见了不禁笑起来了。”

让宝钗莞尔一笑的,应该就是这种泥人吧。

“骆驼担”在苏州街头已消失多年,邓云乡跑断了双腿,好不容易找到一付。

这种担子造型特殊,两头翘起,一头下面可放小火钵,上置锅于,保持温度,一头有小架子、小柜等,可放碗、筷、调匙等;中间毛竹片扁担,扛在肩上,十分轻巧。放在地上,样子象匹骆驼,所以叫“骆驼担”。

这些费尽心思找来的文物,很多在第一集里只是惊鸿一瞥,一闪而过,但这背后,却是剧组人员多少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关于“十里街”和“葫芦庙”。

古老的石板路,路顶头便是河,狭窄的小街尽头对着一座高高的小石桥,在石桥搭一个小牌楼,写上三个字,便是十里街了。街中间转进去,一条短巷, 一座古刹,便是著名的保圣寺,寺门换块匾,就是葫芦庙了。

《红楼梦》第一集,短短的几十分钟,真真假假,却很有古老有意境,我们在荧屏上细细观赏研究,看体味一下剧组对艺术的敬业和专业。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