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 | JOHANNA OLK

1

东北老家还剩下二十几本送不出去也不会再看的书。我让母上拍了照片,查到了对应的ISBN,一个个手动录到多抓鱼里去,不出我所料,差不多80%的书多抓鱼都拒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凑到了40块钱的取件最低要求。

这些不被多抓鱼认可的书包括:

《30岁开启女人的真正人生》

“理想国”书系中的一本,独立女性小传合集,一定是作者充钱了。

《听说每颗星都会寂寞》《青春微凉不离伤》

我不知道这两本书是写什么的,光是名字就足够让我放弃了。

《美人何处》

比起白落梅,我选安意如。

《爱又何必矜持》《比悲伤更悲伤》

一言难尽系列。

老实说我一开始还有点担心万一多抓鱼真的收这几本书可咋办。她在我心里的光辉形象恐怕要完。幸好没有。

这些书大多是我读高中和大学的时候买的,而另外20%被多抓鱼四到五折收走的书都是我这两年买给我妈看的,这之间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差。

不得不说,十年前的我购书品味真是非同小可,什么都敢买,花钱不眨眼。但可喜可贺的是十年后的我还是有长进的,至少有几本二手书还能卖五折。

这十年里,女性鸡汤、成功学、低龄言情小说、职场人情世故、理财置业秘诀……我都是看过的,以至于我现在看到那些个调调的书名和封面就会敬而远之。只有吃过苦瓜,才知道苦瓜是真的苦,真的不爱吃,所以才能远离它们。

不过我一点都不鄙夷十年前的那个盲目以为“所有书都值得一读,所有作者都好牛X”的自己,人生处处要交学费,能用钱作为学费的,反而是代价最小的,而真的能学会分辨书的好坏,也十足是一项本领。

都说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些被我处理掉的书有大半是我买了没看过的,结论也显而易见,书买回来的时候不看,过几年也就不会再看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对书那转瞬即逝的激情。

2

上学的时候,书架里都是小说。大半青春文学,小半中外名著,夹杂几本只用于装X而绝对不会读的英文原版读物。

看上去好像都是在浪费时间啊,但其实也没有,那些小说让20岁出头却没怎么谈恋爱的我学会了正确鉴别“渣男”属性,还把“为了爱情而放弃自我的女性都是何下场”给我说的明明白白。这才是言情小说的正确用法,至于幻想自己被N个男人喜欢这种,还是早些醒醒的好,毕竟最近有一句真理遍布全网——男人都是大猪蹄子。

过了恋爱幻想期,就开始了对自力更生的向往。那时候我看过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叫《30岁前别结婚》,大意就是一个人过更好,谈恋爱什么的太影响人行走江湖了。

尽管我的婚姻轨迹没能按照书名去践行,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作者确实很有超前意识,2012年就总结出了类似于“是猫不好吸,淘宝不好刷还是韩剧不好看,非要找老公给自己添堵”这种见解。

畅销书总是爱用“30岁要/不要XXXX”去蛊惑人心,虽然看上去大把30岁的人过着废柴一样的人生,但其实大家心里却早已充满了B数,这些书就像镰刀一样,割着一茬又一茬刚长到30岁的韭菜,大家只是一副看上去好疼的样子,其实心里早已麻木,毕竟到了40岁,还有“40岁,开始保健/学习/财富自由”在等着。

小说看够了,鸡汤也喝饱了,虚无缥缈的东西看多了,开始想要脚踏实地,于是我的书架大换血,开始摆放高大上的历史、传记和艺术。

3

读品群里有一个姑娘,谈及关于中国近代历史政治的书能飞快地开出一张单子。我却不行,一直像一个不停打洞却从没有见到水的乐观主义者,明明挖不出来井,还非说自己要搞一片湖。

我看书没有什么体系,很多书买的时候头脑一热,看过就忘,也没有那种把几本书放在一起综合研究的学术能力。这几年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购书和阅读方向,希望也能给自己构建一个知识网出来。

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我都很有兴趣,拉拉杂杂也看了一些书,包括吃穿用度和生活方式,可考的历史和不可考的神话故事,文物和古迹,典故和艺术,其实这里面随便一个拽出来,就够钻研上一辈子,但我却想了解的太多,钻研之心又太少,都是蜻蜓点水一样,稍有收获就喜不自禁,其实哪个都深究不得。

既然中国的历史文化太过高深,我看看外国的先?于是英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历史著作又买回来,翻一翻,想了想,还是中国的好看一些。遂放弃。倒是买了几本西方艺术的书,看的算是津津有味,也解开了一些一直以来的疑问。

最近不知怎的,开始做起了田园梦,可能是受一些外国的影视作品影响,比如《小森林》《人生果实》《食材花园》,也可能是因为看了《浮生六记》,总想远离尘嚣找一块地自己盖房子,种庄稼,享受清贫之乐,其实哪里有想的那么容易,单单是养一盆栀子花看见上面的大青虫都差点给我吓到灵魂出窍,遑论对付土地附赠的各种生物。美好都是建立在不考虑艰辛的基础上的。

今天和仲夏聊天,两个人对此达成共识:

每次真的想要做什么事,第一个砸过来的棒槌就是:惊!我要学的竟然还有这么多?

是啊,说是想要让自己读书成体系,思维有逻辑,但实际却并不是那样容易。我只能把自己要钻研什么的心放平,把那个期限无限拉长,并且不断说服自己,在这期间不要当大猪蹄子。

4

其实也未必要强调读书一定要得到点什么深刻的见解。越是急于求成,越是无所成。读书本身还是件快乐的事情。

自从动了去日本玩耍的心思,我就一直在看有关的书。和登门拜访一样,对人家的背景做一些基本的了解是一种尊重,也不至于尴尬。这种因为某种目的而去读某些书的短期行为在我看来更加可控,效果也更加凸显。

最重要的是,当我把读书的目的换成“旅游会更开心”而不是“日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度”之后,我的心理负担也小了很多,不会觉得读的书枯燥无趣,哪怕是之前看不下去的史书。

所以说到底,读书还是个身体力行的事情,而我也终于知道,自己这几年读书的方向看似混乱,其实都是需要亲自去经历和验证的。

我不是一个有宏观思维的人,无论是性情或学识都不足以支撑我从大的往小的看,更多是会执着于细节,从小到大。

我会对一个艺术品先感到好奇,却不会直接对一个国家和历史有兴趣。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去博物馆,实实在在看到一件艺术品,继而寻访故居,追溯到它的创作者是什么样的,生活在什么时代背景下,生活在哪片土地上,而这片土地有发生过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是我所能理出来的阅读和生活的结合方法。

我总是担心,一辈子那么短,好的事物那么多,我究竟能体验多少。可是再想想,这么多年,考过那么多次试,满分那么高,我没达到,也一样过得很开心啊。

有些事不需要做到尽善尽美,做了,就足够了。读书也是一样。

—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