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 | JOHANNA OLK

1

東北老家還剩下二十幾本送不出去也不會再看的書。我讓母上拍了照片,查到了對應的ISBN,一個個手動錄到多抓魚裏去,不出我所料,差不多80%的書多抓魚都拒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湊到了40塊錢的取件最低要求。

這些不被多抓魚認可的書包括:

《30歲開啓女人的真正人生》

“理想國”書系中的一本,獨立女性小傳合集,一定是作者充錢了。

《聽說每顆星都會寂寞》《青春微涼不離傷》

我不知道這兩本書是寫什麼的,光是名字就足夠讓我放棄了。

《美人何處》

比起白落梅,我選安意如。

《愛又何必矜持》《比悲傷更悲傷》

一言難盡系列。

老實說我一開始還有點擔心萬一多抓魚真的收這幾本書可咋辦。她在我心裏的光輝形象恐怕要完。幸好沒有。

這些書大多是我讀高中和大學的時候買的,而另外20%被多抓魚四到五折收走的書都是我這兩年買給我媽看的,這之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差。

不得不說,十年前的我購書品味真是非同小可,什麼都敢買,花錢不眨眼。但可喜可賀的是十年後的我還是有長進的,至少有幾本二手書還能賣五折。

這十年裏,女性雞湯、成功學、低齡言情小說、職場人情世故、理財置業祕訣……我都是看過的,以至於我現在看到那些個調調的書名和封面就會敬而遠之。只有喫過苦瓜,才知道苦瓜是真的苦,真的不愛喫,所以才能遠離它們。

不過我一點都不鄙夷十年前的那個盲目以爲“所有書都值得一讀,所有作者都好牛X”的自己,人生處處要交學費,能用錢作爲學費的,反而是代價最小的,而真的能學會分辨書的好壞,也十足是一項本領。

都說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這些被我處理掉的書有大半是我買了沒看過的,結論也顯而易見,書買回來的時候不看,過幾年也就不會再看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對書那轉瞬即逝的激情。

2

上學的時候,書架裏都是小說。大半青春文學,小半中外名著,夾雜幾本只用於裝X而絕對不會讀的英文原版讀物。

看上去好像都是在浪費時間啊,但其實也沒有,那些小說讓20歲出頭卻沒怎麼談戀愛的我學會了正確鑑別“渣男”屬性,還把“爲了愛情而放棄自我的女性都是何下場”給我說的明明白白。這纔是言情小說的正確用法,至於幻想自己被N個男人喜歡這種,還是早些醒醒的好,畢竟最近有一句真理遍佈全網——男人都是大豬蹄子。

過了戀愛幻想期,就開始了對自力更生的嚮往。那時候我看過印象最深的一本書叫《30歲前別結婚》,大意就是一個人過更好,談戀愛什麼的太影響人行走江湖了。

儘管我的婚姻軌跡沒能按照書名去踐行,但是我不得不承認這個作者確實很有超前意識,2012年就總結出了類似於“是貓不好吸,淘寶不好刷還是韓劇不好看,非要找老公給自己添堵”這種見解。

暢銷書總是愛用“30歲要/不要XXXX”去蠱惑人心,雖然看上去大把30歲的人過着廢柴一樣的人生,但其實大家心裏卻早已充滿了B數,這些書就像鐮刀一樣,割着一茬又一茬剛長到30歲的韭菜,大家只是一副看上去好疼的樣子,其實心裏早已麻木,畢竟到了40歲,還有“40歲,開始保健/學習/財富自由”在等着。

小說看夠了,雞湯也喝飽了,虛無縹緲的東西看多了,開始想要腳踏實地,於是我的書架大換血,開始擺放高大上的歷史、傳記和藝術。

3

讀品羣裏有一個姑娘,談及關於中國近代歷史政治的書能飛快地開出一張單子。我卻不行,一直像一個不停打洞卻從沒有見到水的樂觀主義者,明明挖不出來井,還非說自己要搞一片湖。

我看書沒有什麼體系,很多書買的時候頭腦一熱,看過就忘,也沒有那種把幾本書放在一起綜合研究的學術能力。這幾年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開始調整自己的購書和閱讀方向,希望也能給自己構建一個知識網出來。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我都很有興趣,拉拉雜雜也看了一些書,包括喫穿用度和生活方式,可考的歷史和不可考的神話故事,文物和古蹟,典故和藝術,其實這裏面隨便一個拽出來,就夠鑽研上一輩子,但我卻想了解的太多,鑽研之心又太少,都是蜻蜓點水一樣,稍有收穫就喜不自禁,其實哪個都深究不得。

既然中國的歷史文化太過高深,我看看外國的先?於是英國的、法國的、日本的歷史著作又買回來,翻一翻,想了想,還是中國的好看一些。遂放棄。倒是買了幾本西方藝術的書,看的算是津津有味,也解開了一些一直以來的疑問。

最近不知怎的,開始做起了田園夢,可能是受一些外國的影視作品影響,比如《小森林》《人生果實》《食材花園》,也可能是因爲看了《浮生六記》,總想遠離塵囂找一塊地自己蓋房子,種莊稼,享受清貧之樂,其實哪裏有想的那麼容易,單單是養一盆梔子花看見上面的大青蟲都差點給我嚇到靈魂出竅,遑論對付土地附贈的各種生物。美好都是建立在不考慮艱辛的基礎上的。

今天和仲夏聊天,兩個人對此達成共識:

每次真的想要做什麼事,第一個砸過來的棒槌就是:驚!我要學的竟然還有這麼多?

是啊,說是想要讓自己讀書成體系,思維有邏輯,但實際卻並不是那樣容易。我只能把自己要鑽研什麼的心放平,把那個期限無限拉長,並且不斷說服自己,在這期間不要當大豬蹄子。

4

其實也未必要強調讀書一定要得到點什麼深刻的見解。越是急於求成,越是無所成。讀書本身還是件快樂的事情。

自從動了去日本玩耍的心思,我就一直在看有關的書。和登門拜訪一樣,對人家的背景做一些基本的瞭解是一種尊重,也不至於尷尬。這種因爲某種目的而去讀某些書的短期行爲在我看來更加可控,效果也更加凸顯。

最重要的是,當我把讀書的目的換成“旅遊會更開心”而不是“日本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國度”之後,我的心理負擔也小了很多,不會覺得讀的書枯燥無趣,哪怕是之前看不下去的史書。

所以說到底,讀書還是個身體力行的事情,而我也終於知道,自己這幾年讀書的方向看似混亂,其實都是需要親自去經歷和驗證的。

我不是一個有宏觀思維的人,無論是性情或學識都不足以支撐我從大的往小的看,更多是會執着於細節,從小到大。

我會對一個藝術品先感到好奇,卻不會直接對一個國家和歷史有興趣。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去博物館,實實在在看到一件藝術品,繼而尋訪故居,追溯到它的創作者是什麼樣的,生活在什麼時代背景下,生活在哪片土地上,而這片土地有發生過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這是我所能理出來的閱讀和生活的結合方法。

我總是擔心,一輩子那麼短,好的事物那麼多,我究竟能體驗多少。可是再想想,這麼多年,考過那麼多次試,滿分那麼高,我沒達到,也一樣過得很開心啊。

有些事不需要做到盡善盡美,做了,就足夠了。讀書也是一樣。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