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新聞記者 魏歡慶 武蕾/文 柏志勇 肖偉偉/圖)深秋的宿遷,遍地金黃,碩果累累。

11月2日至3日上午,全市農業重大項目迎來一次“大閱兵”。市委書記張愛軍,市委副書記、代市長王昊帶領相關市領導,各縣(區)、市各功能區和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全市各地現場觀摩推進農業大項目。

重大項目“長”勢喜人,“地標”農產品叫響全國,特色產業“筋骨”越發強壯……一天半的時間裏,觀摩團輾轉三縣四區,觀摩13個項目,實地感受今年以來全市特色農業發展和重大項目引建的新亮點、新進展和新變化。

因地制宜,“明”起產業特色

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是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聞名全國的花木之鄉沭陽縣,積極調整花木種植結構,不斷培育引進新品種,產業特色越來越明。

在沭陽的花木主產區新河鎮,月季花開得正盛。走進3200畝的月季花基地,高低錯落、品類紛繁的月季花讓人目不暇接。這裏的農民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把電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新農民”。

帥氣的直播小夥告訴張書記,一個月銷售幾十萬單。

“來來來,寶寶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種新型月季……”穿行基地,隨處可見直播的花農。一位正在網絡平臺直播賣花的年輕小夥自豪地說:一個月正常銷售幾十萬單,旺季時都賣到脫銷。

“現在網絡銷售成了花農銷售月季的主渠道。今年1到10月,全鎮月季銷售額達2.5億元,帶動周邊3800餘人就業。”新河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截至目前,在新河鎮花農的帶動下,周邊的紮下、廟頭、龍廟、韓山等鄉鎮已經種植月季花7000 多畝,沭陽縣月季總面積達1萬餘畝,年銷售額達5億元以上。

沭陽花木聞名遐邇,泗陽的食用菌產業也不甘示弱。

在江蘇華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車間內,一筐筐白若凝脂、體如纖玉的金針菇,剛下流水線輸送帶,就被工人分裝,發往全國各地。

張書記聽取生產銷售情況彙報。

“我們公司集食用菌研發、生產、加工、貯藏、銷售等於一體,項目年產量超過3.6萬噸,其中金針菇生產規模單體全國最大、產能位居全國前三位。”企業負責人介紹說。

在泗陽現代農業產業園,像華綠生物這樣工廠化生產食用菌的企業有十幾家,目前園區已成爲江蘇乃至華東地區工廠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食用菌基地,併成功入圍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方陣。

深耕市場,“打”出優質品牌

發展現代農業,質量是保證,品牌是關鍵。

近年來,全市各地深耕市場,瞄準消費需求,推動特色農產品由“種得好”走向“賣得好”,從“默默無聞”到享譽市場。

“我們這裏的芹菜,在蘇南、上海等地供不應求。”2日下午,在羅圩鄉上海外延蔬菜生產基地,農民們正在大棚裏忙着收割捆紮芹菜,一捆捆綠油油的新鮮芹菜,即將發往蘇州、上海等地。

該基地是全國18個上海外延蔬菜生產基地之一,佔地面積1050畝,實行從育苗、管理到銷售的統一運作模式,主要生產芹菜、茄子等蔬菜。

張書記、王市長詳細瞭解羅圩鄉上海外延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管理、產銷對接、爲農服務等情況。

“生產全過程按照上海外延蔬菜生產基地標準統一生產管理,通過對各個環節的控制,種出最優質的蔬菜。”基地負責人介紹說。

高品質的羅圩蔬菜,既獲得了市場青睞,也贏得了專家讚賞。今年8月,“羅圩香茄”順利通過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成爲宿城區首個獲批的蔬菜類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

品牌代表着品質,意味着價值。“我們培育的螃蟹,腿長個大,公蟹有1斤多的,母蟹最重超9兩,平均都達6、7兩。”在省淡水所泗洪蟹蝦創新示範基地,工作人員正在展示他們的培育成果。

據瞭解,這個基地規劃面積2000畝,主要發展大規格蟹養殖和河蟹良種培(繁)育。“該基地是江蘇省最具科研含量與影響力的蟹蝦苗種培(繁)育與養殖示範基地之一,將對泗洪現代漁業發展形成良好的示範引領效應。”泗洪縣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目前,已建成基地可年培育優質蟹種10萬斤,年生產優質商品蟹10萬斤,年銷售收入預計1800萬元以上。基地全部建成後,每年可培(繁)育優質蟹蝦種28萬斤,生產優質商品蟹蝦26萬斤。

龍頭帶動,“鼓”起羣衆腰包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發展現代農業,歸根結底是爲了增加農民收入。

“大興瓜蔞籽‘興呱呱’,帶領老百姓致富‘頂呱呱’。”在宿豫區大興鎮萬畝瓜蔞產業園,一位當地村民笑着說道。令人驚歎的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大興鎮瓜蔞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目前,全鎮瓜蔞種植面積達10700畝,在高效農業中佔比達95.5%,形成了“兩橫三縱”的瓜蔞產業帶,正在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記者瞭解到,在現有22個瓜蔞種植合作社基礎上,大興鎮牽頭成立振興瓜蔞種植合作聯社,引導全鎮瓜蔞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全鎮有8個村居瓜蔞種植面積超過全村土地面積的50%,戶均年增收約4500元。

在洋河新區鄭樓鎮,玫瑰鋪起了芬芳富民路。鄭樓玫瑰小鎮是全省農業特色小鎮之一,也是洋河新區生態經濟示範區和國家農業公園規劃建設的重點項目。目前,5000畝玫瑰產業區已初具景觀效果,基地內五顏六色的玫瑰競相開放,輕風過處,芳香宜人。

玫瑰精油、玫瑰露、玫瑰酒、玫瑰花茶……通過建立統一標準、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閉合產業鏈,小鎮全面塑造“洋河玫瑰”品牌,富民效果也越來越明顯。

據瞭解,玫瑰畝產效益5000元左右,比傳統種植收益增加3-5倍。目前該項目已爲當地羣衆提供就業崗位300餘個,人均每月增收近2000元。此外,公司還以訂單回購方式,引導帶動周邊6個村居種植玫瑰1200畝。

張書記向玫瑰小鎮負責人瞭解玫瑰花產品的開發銷售情況。

“下一步,我們將以基地爲核心,通過種苗培育、科技扶持、訂單回購等形式,推廣‘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引導周邊羣衆種植玫瑰,持續帶動羣衆增收致富。”項目負責人說。

一個個項目的落地開花,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一個個品牌的成功創建,讓宿遷農產品越來越受市場青睞;一個個龍頭企業的示範帶動,讓羣衆鼓起了腰包……放眼全市,各地緊緊圍繞“項目增速強發展”的明確要求,堅定不移調結構,因地制宜創特色,提升質量創品牌,全力發揮“特色+品牌”雙輪驅動效應,跑出了農業重大項目建設的“加速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