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昨天,去肯德基喫飯的時候,點完餐後,隨手找了個位置坐下,座位旁邊正好有一對家庭。等喫的上來時,閒來無事就多看了這個家庭幾眼。當時孩子的父母剛把喫的給孩子端過來,孩子一臉興奮,剛準備喫的時候,媽媽突然來了一句:“你知道這頓飯花了爸爸媽媽多少錢?”

這句話一說出來,原本歡樂的家庭氛圍瞬間被打破,一臉興奮的孩子跟被霜打了的茄子一樣,整個人都焉下去了。接着,媽媽又說:“你以後一定要給爸爸媽媽好好學習,不然對不起爸爸媽媽對你付出這麼多。”孩子一邊點頭,一邊無精打采地拿起漢堡,自顧自喫着。爸爸媽媽則在旁邊不停地嘮叨。

這種場景是否似曾相識?在我們小時候,父母也對我們這樣過,原本開開心心一起出去玩,卻莫名其妙被教育了一番,爸爸媽媽告訴我們,帶我們出來是要花很多錢的,最後導致我們玩得不開心,心裏面還對父母充滿了內疚感。

這樣做真的好嗎?答案肯定是不好的,危害非常大!

1、明顯違背了初衷

父母爲什麼要帶孩子去肯德基喫飯呢?肯定是爲了讓孩子開心才帶他去的吧。那既然初衷是讓孩子開心,那爲什麼還要在這種時候,說一些讓他不開心的話呢?看似教育了孩子要心疼父母,實際上卻是不尊重孩子,因爲教育的時機很多,沒必要在這種時候教育孩子。

2、父母情感操控了孩子

老喜歡讓孩子有“內疚感”的父母需要反思了,比如經常跟孩子嘮叨你非常辛苦,他要學會心疼你,你需要反思你是不是在“情感操控”孩子?即利用孩子對你的內疚感來操控孩子去幹你希望他做的事,哪怕這件事對他是有益的,依然會對孩子產生巨大危害。因爲人本能地排斥操控,孩子儘管不知道具體原因,但是他知道他很討厭你這麼做,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你。

如果家長真的希望孩子能夠懂得心疼自己,應該這麼做:

1、少讓孩子心疼自己工作辛苦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父母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孩子沒辦法理解工作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沒辦法理解什麼叫加班,可能在孩子眼裏工作兩小時就非常辛苦了,他們會很心疼父母居然每天要工作八小時以上。所以,家長應該少讓孩子在一些他們不懂的事情上心疼你,儘量讓孩子在身體疼痛上心疼你,比如你生病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你做些事,這些疼痛他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他能承受的。

2、別跟孩子抱怨“養孩子辛苦”

家長如果老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養你好辛苦”的話,實在是有點“幼稚”。難道跟孩子抱怨這些,孩子就可以自己養自己了嗎?毫無疑問,老跟孩子抱怨這些,除了讓孩子總是充滿內疚感以外,毫無益處。孩子在成長階段應該考慮的是自己的事,他也沒有能力考慮回報父母,而孝敬父母,得等他成人以後才需要考慮。

3、適當制止孩子的“內疚”

爲什麼我們提倡家長儘量少的主動給孩子帶去“內疚感”呢?因爲孩子雖小,但是他的眼睛裏是有這個世界的大概模樣的,他能看見爸爸媽媽的辛苦,他能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所以,很多時候不需要家長讓孩子心疼自己,孩子就會主動心疼父母了。在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樂觀地告訴孩子“這一切並不辛苦,等你長大有孩子以後,你也會樂意爲他做很多事的。”

既然我們心甘情願養他們,就應該讓他們多無憂無慮一些,不然我們一邊給他們帶去快樂,一邊給他們帶去“內疚”,豈不是自相矛盾?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